少先队员向重庆大轰炸死难同胞敬献鲜花。
利用简易机器在防空洞里印报纸。
护士组成歌咏队,为抗战伤兵表演节目(三峡博物馆供图)
昨日,是震惊中外的重庆大轰炸大隧道惨案69周年纪念日。不久前,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了重庆开展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科研项目。“承认重庆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全国政协委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说。
重庆不仅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在世界战略轰炸史上亦占据重要位置,甚至因为重庆人民长达6年不屈不挠的抗争,一度影响国际战争局面,对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前日,从事重庆大轰炸国家课题研究数十年的西南大学教授潘洵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历经长达6年半的轰炸,重庆没有倒下,大轰炸下的英雄之城感动了不少外国政要。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等,纷纷致电、致信重庆人民,鼓励和歌颂重庆人民的坚毅。
诚如学者潘洵所说,抗战胜利65周年之际,我们重提这段历史,并不是为了咀嚼痛苦、延续仇恨,是希望以史为鉴,让悲剧不要重演。希望战时重庆人民的顽强精神能鼓舞我们,在和平年代继续创造光荣。
顽强对抗——拖垮日军侵略计划
从1938年到1944年,日本陆海军航空部队遵照日本天皇和最高本部指令,联合对重庆实施航空进攻作战,为期6年半,史称重庆大轰炸。
“重庆大轰炸,是世界战略轰炸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潘洵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轰炸重庆”研究论文中这样写道。
按国际公约和惯例,战争中,一般只针对军事目标进行轰炸。而重庆大轰炸,是从军事轰炸走向政略、战略轰炸,不分前线与后方、军队与平民的无差别轰炸。日军以此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希望激起老百姓对政府当局的仇恨,逼迫中国政府妥协投降。因此,重庆大轰炸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长时间的战略和政略轰炸。
“长达6年半的大轰炸,重庆人民没有倒下,不仅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一度影响了国际战事。”前日,《英雄之城》一书编撰王川平和潘洵不约而同地说,这样的研究结论也得到越来越多学界人士的认可。
1940年,德国席卷北欧、西欧各国,他们在欧洲的接连胜利,大大刺激了日本向南洋地区侵略的胃口。抗战初期,日本迷信自身武力强大,制定了3个月内灭亡中国,然后北侵苏联、南进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扩大侵略既定军事战略。然而,由于重庆人民的英勇顽强,在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将日本死死拖住,导致日本最后不得不放弃这样的侵略计划。
“如果当时没有重庆的反抗,日本军队投到欧洲战场,很可能将掀起又一轮世界大战。从这个意义说,重庆人民的不屈不挠,对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潘洵说,以前,学界对重庆大轰炸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侵略者暴行上,近年来,研究范围扩大,重庆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学界认可。
记者 张一叶 周舸 实习生 孔秀英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