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清水河县王贵窑乡山坡上的烂尾楼(拼版照片,摄于4月12日)。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根据2002年制定的清水河县新区建设投资估算表,新区整体建设投入将在61亿元左右,而当年该县的财政收入为3000万元。
未完工的楼房耸立在荒野之中,呼呼的穿堂风肆意游走。建起的几幢大楼空置并且继续破败着。因为久疏保养,部分建筑的外墙、吊顶、台阶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落破损,刚打完的地基与盖了半截的楼房错落相映,疏阔的马路一头还没铺水泥,因为地势较高,一起风就聚起四方黄沙,直直灌进人嘴里。
建筑面积7300多平方米的党政办公楼里积着鸟粪,过去的几年间,这些长着翅膀的生物将这里看做自由的领地。无论从何种角度看,这里都是一个巨大的烂尾楼工地。
但在曾经的规划蓝图上,这里被视为一个梦想的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这个在现代化进程中,一直显得步履狼狈、赶不上趟的国家级贫困县,在2002年作出一个很体现决心的决定——它将举全县之力,用远远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庞大投资,建造一个新县城。
这是一个充满勇气的规划。根据2002年制定的清水河县新区建设投资估算表,新区整体建设总投入将在61亿元,而当年,该县的财政总收入为3000万元。
这也是属于内蒙古的黄金十年。自2002年起至今,这个拥有丰富资源和广袤省域的省份,以能源开发和固定资产投资为主驱动力,GDP增速每年都居全国榜首。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蒙古开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比例大幅提升,由2001年的43.5%,到目前的53%。
同样火速冲高的还有其固定资产投资,2000年,内蒙古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刚过400亿,2003年即突破1000亿,到2009年,已超过5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而在今年1月的内蒙古地方两会上,称2010年“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00亿元”。
清水河新区的建设也是当年的明星规划之一。然而,十年过去,造城之事已成空想。破败的老县城继续破败,梦想的新城区也并未如神话般崛起。只留下这个半途而废的烂尾楼群,以自己宏伟的残骸,屹立于黄土高原如进行一场行为艺术。
这个残局至今无法收场。当时做出拍板决定的领导、贯彻指示的地方官员,因为调动频繁,至今无人受责。只剩下清水河人心存怨气地嘲讽这座“废城”:“鸽子都住得比我们好。”他们甚至将这里称作“新鸟巢”。
1.“不得已”的新城建设
夹在两座山中间的清水河县县城占地3.4平方公里,有400多年的历史,作为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接地区为数不多的平坦地带,这里集中着5万人口。该县总面积2859平方公里,但97%的土地都是丘陵沟壑。
这个看起来灰头土脸的地方,曾是康熙四公主的府邸所在,以依山傍水的风光著称。然而现在,清水河非但不清,水位也逐年下降;山上一层一层布满简陋的房屋,窑洞半圆的窗户像一只只眼睛,注视着山下的政府楼。
1998年,呼和浩特市委领导一次来到清水河县开会,讲话中建议:鉴于旧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妨碍地方经济发展,不如换个地方建新城。2001年到2002年期间,上级领导再次到清水河县,重提建设新城区一事。
是搬走居民还是搬走县城,当地官员承认,这个问题在心里徘徊了很多年,“历届县领导也都想挪个地方大展手脚”。而随着上级领导的驱动,新城建设正式起步。
记者获得的《清水河县国土资源局关于清水河县新区建设用地情况说明》说:“城市建设滞后,县城基础设施很差,街道狭窄,街道排洪排污能力很差,每逢降雨,洪水顺山而下,街道就变成了排洪渠,时常危及临街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位原来的县领导描述说:“夏天要是突然下暴雨,大街上都能淹死人。大雨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