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 ㄧ 欧洲 ㄧ 非洲 ㄧ 大洋洲 ㄧ 南美洲 ㄧ 北美洲 ㄧ 联合国 ㄧ 上合组织 ㄧ 视频 ㄧ 招聘
焦点 ㄧ 军事 ㄧ 财经 ㄧ  娱乐  ㄧ  文化  ㄧ  华人  ㄧ  历史  ㄧ 媒体评论 ㄧ 邮箱 ㄧ 黄页
国内 ㄧ 香港 ㄧ 澳门 ㄧ  台湾  ㄧ  体育  ㄧ  教育  ㄧ  生活  ㄧ 卫生健康 ㄧ 图片 ㄧ 女性
环境 ㄧ 旅游 ㄧ 交通 ㄧ  汽车  ㄧ  科技  ㄧ  房产  ㄧ  博客  ㄧ 环球视野 ㄧ 人物 ㄧ 论坛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山东  河北  香港  澳门  台湾  广东  广西  湖南  四川  青海  黑龙江  新疆  云南  西藏
辽宁  吉林  福建  浙江  宁夏  海南  江西  山西  陕西  江苏  甘肃  湖北  安徽  河南  内蒙古  烟台  淄博  贵州
 
朝鲜半岛与9任美国总统
http://www.cinews.com.cn 时间:2011-07-22 10:54:10 来源: 东方新闻周刊
 
 
        朝鲜半岛与9任美国总统
 
     扳起手指头倒数,奥巴马、小布什、克林顿、老布什、里根、卡特、福特、尼克松、约翰逊、肯尼迪、艾森豪威尔、杜鲁门……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那场战争爆发已60多年,上述的风云人物也有多半已作古,但在心理层面上,朝鲜半岛的铁丝网依然在,瞭望哨依然在,依然处于战争状态。
     60多年来,美国换了9任总统,没有改变的是美国对朝鲜领导人和政权深深的不信任,是半岛局势的复杂多变,是和平机制的脆弱以及时来时去的半岛危机的延续……
 
      杜鲁门:仁川登陆与威克岛会谈
 
       《东方新闻周刊》驻美国特派记者 周彪
      对于杜鲁门而言,朝鲜战争是他担任总统的最后日子里不太光彩的一笔。
     对日益扩大的战局,他显得无能为力。而和他竞选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正是以“停战”为竞选口号获得了美国民众的支持。其实,仁川登陆后,美军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夺回了三八线,这为杜鲁门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他体面结束战争的机会。只不过,同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举行会谈后,他对战场局势作出了错误的估计,从而使美国再次陷入朝鲜战争的泥潭。
              孤注一掷的登陆战
      1950年6月24日,杜鲁门参加完一个新机场的落成典礼后,直接回独立城和家人团聚去了。当杜鲁门一家人围坐在客厅聊天的时候,电话铃响了。电话是国务卿艾奇逊打来的,他告诉总统,北朝鲜入侵南朝鲜了。最初,杜鲁门和大多数美国人的想法一样,以为只要派出军队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冲突。没等总统开口,艾奇逊接着说,北朝鲜人已经越过三八线了,而且攻势很猛,有经验的军人认为不是一般的冲突。
      此时,一直笼罩在冷战阴影中的杜鲁门已经开始觉得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了,但他还是不想因为这个遥远而偏僻的半岛而冒与中国、苏联发生冲突扩大战争的风险。几天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杜鲁门还在反复强调“我们没有处在交战状态中。”
     虽然杜鲁门从日本将美国最有作战经验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调往朝鲜战场,但这还是没能阻止北朝鲜军队南下的步伐,到8月初时,联合国军已经退到了朝鲜半岛最南端的釜山,麦克阿瑟一边请求总统继续增兵,一边酝酿着反攻计划。但是,杜鲁门也不愿意继续扩大战争。这让前方的麦克阿瑟很不满。
     由于一时找不到可以体面赢得战争或者结束战争的途径,杜鲁门只好同意了麦克阿瑟的反攻计划,也就是仁川登陆计划。其实,早在7月份,麦克阿瑟就在思考他的登陆反攻计划,但一直没有成熟的方案,直到8月上旬才提出在9月份乘涨潮之机在仁川登陆。在杜鲁门总统的支持下,仁川计划得以顺利实施。9月15日凌晨,登陆开始。北朝鲜军队根本没有意识到麦克阿瑟会选择地势复杂恶劣的仁川港,美军进展顺利。9月29日,美军夺取汉城。因为仁川登陆的成功,局势完全发生了变化。
     仁川登陆的胜利和战局的扭转给杜鲁门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和对前方军队的信心。10月3日,杜鲁门总统在游艇里看到许多电报报道着同一件事情: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曾召见印度驻北京大使潘尼迦,希望他向美国方面传话,如果联合国军队越过三八线,中国就要派遣军队援助北朝鲜人。不过,如果只是南朝鲜人越过三八线,中国将不采取这种行动。在接下来的行动中,杜鲁门不得不考虑中国对朝鲜干涉的可能性。
 
       影响战局的秘密会谈
     关于联合国军是否需要越过三八线的问题,杜鲁门想听听麦克阿瑟对战场和对中国、苏联反应的分析。于是,他决定和麦克阿瑟会面。杜鲁门不想麦克阿瑟离开朝鲜战场太远,所以他决定亲自飞赴朝鲜会谈,地点定在北太平洋的威克岛。
     在威克岛,麦克阿瑟先向总统表示,南北朝鲜的抵抗会在感恩节前结束,甚至乐观地认为圣诞节前就可以将美军主力第八军撤回日本。接下来的话题成为日后历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涉及到“谁将美军引入了朝鲜战争的泥潭”这一充满争议的问题。杜鲁门总统在回忆录中详细地记录了那天的情景:
     “当我问到中国和苏联进行干涉的可能性时,这位将军实际上做了两部分进行回答。首先,他谈到中国人,他认为中国人干涉的可能性很小。最多,他们可能派五、六万人进入朝鲜,但是他们没有空军,‘如果中国人南下平壤,那一定会遭受惨重伤亡’”。
     麦克阿瑟向杜鲁门肯定俄国人的飞机和飞行人员素质比美国人的差,也看不出调出大量地面部队的迹象。他认为唯一可能的是,用俄国的飞机来支援中国的地面部队。但他认为这也不足为患,“俄国空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地面部队根本配合不来”。
     其实,如果杜鲁门就此罢手,和北朝鲜做真诚的停战谈判,或许发生在朝鲜的那场战争悲剧可能还是可以避免。威克岛会谈后,杜鲁门在旧金山歌剧院发表了演说,这被看做是联合国军向北方继续扩大战争的信号。在演说中,他用一贯的冷战基调告诉美国人,“在朝鲜的联合国部队正获得惊人的进展。然而那边的战斗尚未结束。北朝鲜的共产党人仍然拒绝承认联合国的权威。他们继续进行着顽强地、但是徒劳地抵抗”。
     有意思的是,威克岛上亲密会谈的这两人两年后因为朝鲜战况的进一步僵化而翻脸,最后杜鲁门直接愤怒地罢黜了麦克阿瑟。战后很多年,两人都还在相互指责对方,为那场丢脸的战争推卸责任。
 
             艾森豪威尔:差点启动核按钮
 
             《东方新闻周刊》驻美国特派记者 周彪
     1952年,当美国政坛忙于新总统选举时,朝鲜半岛的战争正如火如荼。
     艾森豪威尔在他的自传中写道:“至1952年选举之时,美国人的伤亡总数为:二万一千人阵亡,九万一千人受伤,一万三千人失踪,这成为美国历史上仅次于内战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第四次代价重大的战争。”
     那年冬天,艾森豪威尔专程视察了朝鲜战场,半岛南北双方实际上处于一种“拉锯战”式的僵持状态。1953年的春天他就要正式成为美国总统,如何机智而高效地结束这场战争,成为美国人对新总统的最大期待。
 
       几乎每天都寝食难安
      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从“有限战争”扩大为“全面冲突”,在国内民众的反对声中陷入进退两难境地。军人出身的艾森豪威尔深知战争的残酷,在就任总统前,他就已清醒地意识到:结束战争是当务之急。
     正式就任总统后,艾森豪威尔认为摆在眼前的有三种方案:一是维持杜鲁门时期的现状,这显然是新总统不能容忍的,这也无法向强烈要求停战的国内民众交代;二是同北方进行停战谈判,其实,关于停战的谈判从战争开始不久就已经启动,但效果甚微,基本处于“打打谈谈”的僵局;三是进一步扩大战争,一鼓作气收复北方领土。在僵持阶段,北方军队虽然在阵地上修筑了坚固的工事,但凭借美国强大的军力,完全有可能成功,当然,代价显然也是惨重的。
     一旦采取第三种方案,为了避免进攻付出过于高昂的代价,美军不得不考虑使用原子弹。早在杜鲁门总统时期,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就提议过扩大战争,甚至使用原子弹,最后遭到杜鲁门政府拒绝。虽然找不到合适的办法快速结束战争,但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杜鲁门也不希望挑起核大战。朝鲜半岛北方和中国东北地区重要城市都修筑了抵御原子弹袭击的工事,尽管如此,艾森豪威尔认为这种武器对于快速结束战争还是十分有效的。他在自传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能够建造范围广大的地下防御工事,但这种武器对于朝鲜、满洲和中国沿海的战略目标显然还是有效的。”
     真正让他放弃原子弹方案的是盟国的强烈反对和对苏联威胁的担忧。以英国为首的盟国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强烈抗议美国使用原子弹。另外,对苏联参战,从而导致世界爆发核战争的担忧也使美国不得不慎重考虑使用核弹的建议。
     那段时间里,艾森豪威尔几乎每天都寝食难安,他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改变美国、朝鲜半岛,甚至整个世界的历史。他在自传中写道:“在核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可能是无能为力的(中国当时还没有核武器)。但我们知道,苏联拥有大量原子武器,估计他们不久就将爆炸一颗氢弹装置。在亚洲,所有可能遭受苏联轰炸的目标中,我最关心的是日本那些不设防的城市。”
     幸运的是,正当美军考虑使用核武器时,边境线上的谈判也终于有所松动,南方的李承晚集团在美国的压力下不得不接受同北方谈和的决定。在这一过程中,李承晚跟联合国军刚开始并不配合,甚至通过单方面释放人质的行为破坏联合国军同北方军队的谈判。艾森豪威尔一边给李承晚施加压力,一边承诺达成停战协定后美国将南方的韩国拉入保护圈范围内,并加大对南方政权援助,并表示,“美国将使用一切和平的方式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
 
       叮嘱新总统“一定要慎重”
     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停战协定最终签署。战争终于结束了,艾森豪威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当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时,他并没有因为他是美国唯一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总统而感觉丢脸。
     战争结束后,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考虑制定对韩长期政策。正如停战前美国向李承晚承诺的那样,对发展韩国军事力量优先于发展政治和经济实力。但随着半岛局势的变化,到1956年艾森豪威尔第二任期时,美国越来越加强了对韩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视。
     1954年,以军事功能为主的美韩同盟形成。但随后韩国国内政治状况一团糟,政局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北方的朝鲜则形势大好,不仅“一五”经济建设计划顺利完成,而且在经历1956-1958年激烈的党派斗争后,政治生活也渐趋平静。这一切促使艾森豪威尔意识到,仅仅从军事上保障韩国政权的安全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更加关注韩国的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果不能解决韩国政治经济上的问题,美国认为来自北方的共产党势力很容易乘虚而入。
     1960年11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起草了新的“美国对朝鲜政策”文件草案。与以往的对韩政策相比,新草案更加重视韩国的政治与社会发展,鼓励韩国进行诸多方面的改革,强调韩国政府要对自身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减轻对美国的过度依赖。从表面上看,由于肯尼迪在11月8日当选为美国新总统,对朝鲜半岛的新政策似乎与艾森豪威尔的有很大的转折,但这种转折其实开始于艾森豪威尔的第二任期,新草案其实是艾森豪威尔对朝政策的成果。
     1961年春天,肯尼迪宣誓就职。在宣誓就职前,肯尼迪前往白宫拜会了即将离任的艾森豪威尔,会谈气氛很融洽,军人出身的艾森豪威尔向肯尼迪大谈“总统黑匣子”的功能,他开玩笑似地叮嘱新总统:启动上面的按钮可一定要慎重啊。
 
           约翰逊:捅上了“马蜂窝”
 
                  《东方新闻周刊》驻美国特派记者  周彪
 
     肯尼迪总统遇刺后,约翰逊总统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基本延续了他的前任方针,虽然三八线双方对峙气氛森严,但在约翰逊上任的头几年,朝鲜半岛基本无事,不过在他执政的最后两年还是捅上了朝鲜这个“马蜂窝”。
 
      侦察船海上被俘
     1968年1月23日中午,受命监控苏联海军并沿朝鲜东海岸收集电子情报的美国海军侦察船“普韦布洛号”在朝鲜元山外海遭遇朝鲜舰艇。下午5时左右,朝鲜武装人员俘获“普韦布洛号”以及船上的82名船员。在强行登船过程中,一名美国船员被打死。随后,朝鲜政府宣称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普韦布洛号”侵入朝鲜外海。
     “普韦布洛号”事件其实是美军长期以来对朝鲜遏制政策的结果。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基本上是对韩国进行援助,希望将其扶植成推行东亚冷战战略的桥头堡,对朝鲜则主要采取政治孤立和军事遏制。美国协助韩国政府在38线附近修筑大量工事,防止朝鲜的南侵。约翰逊总统时期(1963—1969),由于深陷越南战场,同时也是吸取古巴导弹危机的教训,美国加强了对东亚的监控,派出大量侦察机和侦察船前往朝鲜附近海域。
     事件发生后,消息很快传入白宫。约翰逊总统正在为越南的事情而纠结,但“普韦布洛号”事件的严重程度也让他不敢忽视。约翰逊明白,这是朝鲜政府的“报复行为”,不可能随便跟美国不了了之。因为就在两天前,朝鲜派秘密特工袭击韩国总统府的青瓦台事件失败,近30名朝鲜特工战死。
     在第二天总统的午餐会上,约翰逊提出了三种政策选择:一是出动美军进攻朝鲜,迫使其交出被俘船员和船只;二是以牙还牙抓捕朝鲜船只;三是通过对话解决,要求其解释清楚并道歉。美国的最高决策层曾经考虑过向朝鲜动武,但约翰逊认为这不利于高效率地解决事件。而且,美军正深陷越南战场,韩国空军实力也较弱。最后,他决定采出折中方案:外交施压和武力威胁。
     约翰逊命令“企业”号核动力航母前往日本海,让两艘驱逐舰到朝鲜附近的元山待命,向西太平洋派出数百架飞机,并对元山进行空中侦察。同时,约翰逊前往联合国谴责朝鲜的行为违反国际法,要求朝鲜立即归还船只,释放船员。他还指示所有驻外官员争取所在国政府的支持,对朝鲜施加外交压力而使朝鲜尽快归还船只释放船员。
     朝鲜的应对策略似乎颇具戏剧色彩。朝鲜政府公布被俘的船长以及其他船员承认他们侵入了朝鲜公海犯罪的声明,甚至还为他们举行新闻发布会,让被俘人员亲口向媒体承认他们的行为是非法的。更有意思的是,朝鲜政府还让被俘船员给约翰逊总统写信,希望美国停止对朝鲜的侵略,甚至还让船员们穿上运动裤在操场上打篮球,并拍下照片,表示“他们在社会主义朝鲜生活得很好”。
     显然,朝鲜政府的“危机公关”手段让约翰逊的外交施压和武力威胁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1月27日,朝鲜政府通过中立渠道向美国驻韩使馆表示:一旦美国通过武力夺回“普韦布洛号”,船员们将性命难保。第二天,约翰逊通知驻韩使馆答复朝鲜希望和平解决问题。
 
      边境线上的“口水战”
     这场在板门店秘密举行的会谈历时十多个月,曲折而艰辛。
首次接触于2月2日开始。双方在谈判的最初几天各自阐明了对事件本身的认识。美方代表约翰·史密斯(John V. Smith)认为“普韦布洛号”根本没有侵入朝鲜领海,更没有进行任何犯罪行动。朝方则坚持认为是美国的侦察船侵入了朝鲜领海,并得到船员们的证实。
     谈判很快进入到解决问题的核心阶段。从2月10日到3月9日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双方都拿出了符合本国利益的解决方案。美方认为应该“先放人,后调查”,朝方再次拿出船员们的承认犯罪的声明副本,并要求“先致歉,再放人”。在这两个问题上,双方经过多次协调都没能达成一致,谈判陷入僵局。
      3月下旬,船员和船只已经被困超过两个月,约翰逊总统作出让步,表示可以接受朝方提出的“有条件致歉”。所谓的有条件,也就是美国保证以后只在距离朝鲜12海里以外的海域进行航行,同时对“普韦布洛号”“可能采取的违反国际法的任何敌对行为表示遗憾”。但朝方代表朴正国(Pak Chung—kuk)认为美方的声明“含糊其辞”,要求对方“正式道歉”。自此,谈判再次陷入僵局。
      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双方都因为致歉的言辞问题而争论不休。1968年10月31日双方举行第25次会谈失败后,板门店一度恢复了平静。任期即将结束的约翰逊想尽快解决这一麻烦事,他决心做最后一搏。约翰逊同意了“有条件致歉方案”,称如果朝鲜政府再不接受,那就只能等到新一届美国政府来解决问题了。朝鲜最后接受了方案。
     12月23日中午11时30分,朝鲜在板门店释放了关押了近一年的82名船员,并归还了第83名船员尸体。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脱离苦海的船长向媒体宣称“普韦布洛号”并未驶入朝鲜海域,美国也因此否认了朝鲜的指责,不承认向朝鲜道歉。而朝鲜方面则宣布美国已经为“普韦布洛号”侵入朝鲜海域进行间谍活动而致歉。
     至于归还船只的事情,由于约翰逊任期即将结束,也没有闲暇顾及,最后不了了之。至今,这艘侦察船依然停靠在平壤大同江畔,成为朝鲜一处“爱国教育基地”。
     但事件并没有使美国停止对朝鲜的军事侦察,美国新总统尼克松刚刚上任,双方就再次爆发了“侦察机击落”事件。不过,随着70年代美国在冷战中处于劣势,尼克松对朝战略进行收缩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推动半岛双方的和解。
 
 
                尼克松:开启朝韩对话
 
                      《东方新闻周刊》驻美国特派记者 周永瑞
 
     总览尼克松和基辛格两人的回忆录,有关朝鲜半岛的篇幅各仅占千分之三和千分之五的比重。作为当时美国外交最为核心的两个人物,有关朝鲜半岛的文字如此之少,可见这一时期朝鲜问题是非常不受美国重视的。
     当然,这首先在于美国实力在越南战争中的极大损耗,使得美国无暇他顾。其次则因为之前美国扩张过度、国内反战等困境迫使美国政府出台了“尼克松主义”,在全球范围收缩战线,寻求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用缓和代替冷战,来巩固美国的战略地位。当然这还因为美国为了从越南脱困而成功地促使中美、美苏关系的改善,使得朝鲜半岛暂时不再有可能发生另一场朝鲜战争,朝鲜半岛的战略意义同时也有所下降,因此美国方面的关注度随之下降。
 
           软弱应对“第一次重大危机”
     1969年4月15日,恰逢朝鲜最盛大的节日(现称“太阳节”,即金日成的生日),尼克松总统上台不足三个月,美国海军一架EC-121电子侦察机在朝鲜附近的海域执行例行任务时被两架朝鲜战斗机击落,机上31名美国军人无一生还。
     当年美国规定,执行这种任务时飞机距离海岸不得少于40海里,为了尽量不去招惹朝鲜,太平洋舰队总司令还命令该架飞机不得少于50海里,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12海里的领海界限。所以这一事件实在出乎尼克松政府的意料。
     在朝鲜战场上吃过亏并且正在越南战场上吃亏的美国政府,此时国力衰弱,国内反战狂潮日益强烈,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弱势,实在无力继续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两个半战争”的政策。为防朝鲜半岛军事对峙的局势升级,经验不足的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审慎对待此事。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考虑如何对新政府执政以来面临的“第一次重大危机”做出反应。可供选择的方案无非就是军事报复或者外交抗议两大类。他们甚至一度醉心于扣留一艘公海上的朝鲜商船,但公海上找不到任何朝鲜的船只。
     直到4月17日,尼克松总统才公开宣布了两项决定:派出空军护航继续侦察,同时命令两艘航母开向日本海以备可能的报复攻击。但美国派出的航母在日本海的示威巡游只持续了几天就因为苏联私底下的温和抗议而结束了。到4月底,这场危机就沉寂下去了。对于朝鲜来说,可能只是紧张了几天而已。不久,由于其他的问题的缠绕,EC-121飞机事件就基本上被忘掉了。”
 
           韩国“暗耍花枪”
     尼克松在朝鲜半岛的战略收缩还体现在驻韩美军的裁军问题上。为了扭转在美苏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寻求同中国缓和,韩国丧失了作为美国在遏制中国战略中的前沿阵地地位。
     1970年,尼克松政府宣布“一个半战争”的常规战略,战略理念的变化要求兵力部署也因之变化,美军陆军人数就因此从157万减为78万。
      如此大手笔的裁军,美国不得不诉诸于削减驻韩美军的规模。况且,在美国从越南撤出以前,美国的力量在越南受到很大的牵制,需要从韩国等地撤军以减少国内反战的压力。
     没想到,韩国人此时绝不肯放美军走,因为韩国担心朝鲜可能受到越南胜利的鼓舞而进攻韩国并重新统一朝鲜半岛。因此,韩国一方面呼吁美国不要撤军,另一方面不时地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夸大朝鲜入侵的威胁。同时还趁机向美国敲竹杠,要求美国掏钱装备韩国军队。为了阻止美国撤军和削减援助,除了通过外交途径反对外,韩国还借助其中央情报局大肆活动,成效显著。他们贿赂和拉拢了美国国会议员40余人、政府高级官员2人,诱导众议员投票赞成向韩国提供更多的美国军援及反对减少驻韩美军的数量。
     本来尼克松政府经过非常艰难的谈判,好不容易才跟韩国达成部分撤军的协议,并成功地撤出了一些兵力,却因为韩国的折腾而耽搁下来。到了尼克松第二个任期,美国已经扔掉了越南战争这个沉重的包袱,在国际社会中的处境也因中美、美苏关系的缓和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围绕解决越南战争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不再积极,撤退驻韩美军的问题也就冷却下来。
     此时,对美国而言,在韩国的驻军已不再是负担,而彻底成了控制韩国、控制东北亚局势的有利因素。
 
      开启朝韩对话
     尼克松时期,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除了继续不承认朝鲜和全方位遏制朝鲜,同时继续在军事、经济等各方面援助韩国之外,就是美国在全球范围推行缓和的情势下鼓励朝鲜半岛南北和解,维持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存在,保证美国对东北亚的控制。
     尼克松深知,朝鲜半岛南北之间、美朝之间纷争不断,都有悖于美国的战略意图。特别是因越南战争而被民意“禁足”后,美国更是需要各个战略要地都平安无事。
     在尼克松访华期间,他和周恩来总理就美中双边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关于朝鲜半岛问题,尼克松表示,“朝鲜半岛处于紧张的状态,对我们双方来说,那将是愚蠢的、非理性的。这种情况以前发生过,以后将不会再发生。对此,我认为总理和我一起努力将会阻止这种情况再发生。”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方面也声明:“美国将保持其与大韩民国的密切联系和对它的支持;美国将支持大韩民国为谋求在朝鲜半岛缓和紧张局势和增加联系的努力。”
     1972年7月4日,在多方的推动及朝韩的努力下,朝鲜半岛终于发表了《共同声明》,试图将敌对性的朝韩关系转为共存关系,不过由于双方的对立和相互不信任,南北和解最终也未能前行太远。
     成功地从越南脱身之后,随着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形成,以及日本的崛起,朝鲜半岛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日益突出,尼克松开始积极地寻求有利于美国的平衡,以保持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利益。他开启的双方对话之门,对整个70年代的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里根:以抵制“恐怖袭击”为名
 
          《东方新闻周刊》驻美国特派记者  王伟
 
     美国与朝鲜半岛的微妙关系从朝鲜战争至今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围绕在这一漩涡的既有美国的盟友和伙伴(韩国、日本),也有昔日的冷战敌人和今天的竞争“对手”(俄罗斯、中国)。虽然朝鲜半岛同美国本土相隔万里,但是其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这一地区的任何波动都会牵动美国乃至世界的神经。
 
       仰光爆炸案
     1983年10月的一天,里根在与布什副总统及白宫高级幕僚开会前,他的国家安全顾问告诉里根:我们的盟友、韩国总统全斗焕在缅甸遇袭。
     这次袭击出人意料。10月9日,韩国总统全斗焕在缅甸首都仰光进行国事访问,准备到缅甸国父“昂山”的陵墓前献花时,突然发生针对他的爆炸事件,导致陪同全斗焕来访的副总理徐锡俊、外交部长李范锡以及韩国驻缅甸大使等17名韩国官员和4名缅甸官员共21人当场被炸死,另有韩缅双方共计数十人受伤。全斗焕总统和夫人李顺子因为迟到,侥幸躲过一劫。之后,在美国的协助下,缅甸政府展开深入调查,认为这次爆炸事件的主谋是朝鲜。虽然朝鲜方面极力否认与这些嫌疑犯有关系,但是缅甸政府仍宣布与朝鲜断交。
     这一事件不仅使得朝韩关系剑拔弩张,而且本来能够有所缓和的美朝关系也陷入了僵局。“仰光事件”发生一个月后,里根对韩国进行了访问,他再一次通过全世界的媒体强烈谴责了朝鲜恐怖主义行为,“美国将会永远和他的盟友站在一起”,重申了美国坚决支持韩国政府,恪守共同防御条约,并强调要保留在韩国的驻军。
     在访问期间,他在重兵保护下视察了由电网和地雷构成的隔离区,成为了第一个朝鲜战争结束后视察非军事区的美国总统。此后,里根就对朝鲜的动静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甚至在1984年访问中国时,他还在反驳中国政府某位官员的时候说道:如果北朝鲜真想改善同我们的关系,他们就应当停止在南北非军事区内非法挖掘地道。
     虽然里根十分恼火,但是冷战的阴影在美苏间仍未消退,对于一贯坚持强硬态度的里根来说,他可不想因为朝鲜问题而同苏联、中国爆发战争。用美国前国务卿黑格的话说,缓和并没有消亡,只是过去执行缓和政策的方式已经破产。1983年,里根正积极准备竞选连任总统,他不希望因为美国同朝鲜的紧张关系受到政敌的批评而丧失选票。于是,里根向美国的外交官们明确表示,“在中立场合如果(朝鲜外交官)主动搭话可以做出实质性答复。”“而且能建立经济上的联系也未尝不可”。
 
       民航客机事件
     1987年11月29日下午2点5分,从巴格达起飞,飞往汉城的大韩航空公司KAL858航班在缅甸附近的印度洋海域上空突然“失踪”。
     失事飞机是波音B707型喷气式客机,就在失事两个月以前,这架飞机在汉城金浦机场着陆时,因机轮未能及时弹出,机体触及跑道,发生过严重损伤。所以,到底是空中解体,还是意外爆炸?韩国方面在搜寻飞机下落的同时,也曾试图从技术角度来分析空难的原因。
     但有消息说:自巴格达乘同一架飞机、中途在阿布扎比下机的一对日本男女于空难发生后的12月1日上午,在巴林接受了该国出入境管理局的调查。男子当场服毒自杀身亡;试图以同样方式实施自杀的女子,被巴林警察当局制服并逮捕。至此,事态为之一变。
     此时的里根,正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空中牧场”度假,得到这一消息,他连夜返回华盛顿,并立即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了一个特殊的夜间会议。后来经过调查,这次恐怖事件又被美国认为是朝鲜所为。调查认为,由于当时南韩经济迅猛发展,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且取得了奥运会主办权,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引起了朝鲜的恐慌。包括中国和苏联在内的大多数朝鲜昔日盟国都表明了将派团参加汉城奥运会,朝鲜领导人不愿意看到自己被越来越孤立。为了破坏韩国的国际形象,阻止他国参加汉城奥运会,朝鲜特工策划并制造了这一惨案。
     这起事件引起美国政府和国会强烈反应,美国立即拨款1.02亿美元用于在韩国的军事建设。一个月后,美国将朝鲜列为“从事恐怖主义的国家”。里根在为此事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朝鲜的行为“不符合一个文明国家的标准”,宣布撤回最近的和解举动,禁止对朝鲜提供金融担保和贷款等制裁措施,并呼吁其他国家也对朝鲜实施制裁,支持韩国采取有限反应。半岛局势骤然紧张。
     据说后来参与行动的北朝鲜美女间谍金贤姬承认了炸机并招供说此行为的政治目的是为了制止1988年韩国奥运会的召开。最终,在朝鲜的让步以及中美两国的努力之下,这一危机得到和平解决。但是自朝鲜战争结束以来,美国和朝鲜南北双方的三角关系基本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虽然里根政府时期,美朝之间实现了等待14年的官方对话,但仍未能改变两国关系30多年来形成的敌对性质。
 
        老布什:“等待朝鲜崩溃”
 
        《东方新闻周刊》驻美国特派记者 刘世强
 
     在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岁月中,不是每位美国领导人都像乔治·布什总统那么幸运——亲历苏联解体、促成德国最终统一、领导海湾战争取得胜利——这些足以使他成为“神话般的英雄”。然而,朝鲜既没有像苏联那样崩溃,也没有使它像德国那样统一。相反,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引起美国人重视的核问题愈演愈烈,一直到现在都成为让美国人忧心忡忡的一块心病。
 
       虚假的“暧昧”
     老布什在1989年上台之初对朝鲜半岛政策充满了和平色彩。除了继续从韩国撤军外,还对朝鲜实行“两条腿走路”,政治、文化交流并行不悖。他允许“非商业”的学术、文化或体育人士访问朝鲜。朝鲜也邀请了很多它认为是政治主流和与华盛顿有联系的学者、前官员来朝访问,美朝在政治上也保持了参赞级外交会谈。
     在美国的推动下,朝鲜半岛南北双方总理在1990年9月在汉城举行了首次高级会晤。1991年9月,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三个月后,双方还签订了《关于北南和解、互不侵犯与合作交流协议书》。南北双方在老布什的撮合下关系发展迅猛。
     许多人可能会对布什总统的做法表示疑惑。其实,这也是冷战结束带来的政策产物。从美国方面看,由于失去了苏联这个天敌,美国面临着外交战略的重新定位。是继续保持遏制朝鲜的传统思路,还是改弦更张,寻求接纳朝鲜加入国际社会?美国从民间到政府显然没有一致意见,但布什总统认为,在苏东剧变的冲击下,平壤政权将“难以继续存活”。
     对朝鲜而言,冷战结束前后的那几年确实是除朝鲜战争之外最为艰难的日子。大国竞相拉拢朝鲜的局面已经一去难返,朝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面对着周边国家相互改善关系的现实,朝鲜发现自己正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孤立之中。与之相伴随的是国内的经济困难。1989年,朝鲜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只相当于韩国的1/10,1990年下降了4%,1991年则出现5%的负增长。由于能源短缺,大约40%的工业呈闲置状态。贸易萎缩、债台高筑,朝鲜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但是,美国显然低估了朝鲜的生存意志和通过外交打破被动困境的灵活性。
     在具体行动中,朝鲜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通过美朝直接谈判来解决朝鲜的国际空间问题;另一方面,面对美国的军事威胁,朝鲜寻求通过开发核武器的非对称手段来实现国家安全。
 
       失败的核检查
     面对朝鲜释放的政策意图,老布什终于亮出了“暧昧”关系背后的底牌,他坚持以朝鲜停止核活动作为美朝对话的前提。1991年,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布什政府的朝鲜半岛政策。在贝克看来,“朝鲜半岛核扩散的现实危险是对亚太地区稳定的头号威胁”。贝克提出,为制止这一威胁,“汉城和平壤签订一项可信赖的协定,承诺在朝鲜半岛不生产或不拥有任何形式的有军事用途的核材料”,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朝鲜做出值得称赞的反应,美国“准备提升与平壤的关系”。与此同时,美国还通过宣布从韩国撤出所有战术核武器、暂停年度性的“协作精神”联合军事演习、允许朝鲜视察其在韩国的军事基地等动作来引导朝鲜做出积极回应。
     在此气氛下,南北双方签署了《和解、互不侵犯和交流合作协议》,并发表了《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1992年1月30日,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了《核安全保障措施协定》。从1992年5月起,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鲜的核设施进行了6次检查,并未发现朝鲜正在研制核武器的证据。
然而,美韩根深蒂固的猜疑情绪再次显示出威力。美国宣称核查结果不具可信性,理由是朝鲜在宁边附近有两处可能用来存放核武器生产原料的场所尚未申报,因而需要对其进行特别检查。朝鲜则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只是美国用于刺探朝鲜军事机密的借口,进而宣布不予接受。美朝关系陷入到互不相让的僵局中。
     由于缺乏一个清晰的战略目标,布什政府的对朝政策常常摇摆不定,时而大肆渲染朝鲜威胁,时而又释放出进行对话的意愿,充满着观望情绪和机会主义氛围。而政策随意性的背后则是美国决策层对朝鲜行将崩溃的预期。
即使有时华盛顿提出积极的政策建议,也可能被解读为美帝国主义的别有用心。反过来,朝鲜对安全关切的过度敏感在美国人眼里又变成了对其领导地位的公开挑战,因而必须通过强硬回应以维持其威信。就这样,老布什没能抓住国际格局转换的历史机遇来实现美朝和解。再加之受到国内选举的拖累,朝核问题作为负面外交遗产留给了下一届美国政府。
 
 
      克林顿:遗憾没访朝鲜
 
        《东方新闻周刊》驻美国特派记者  王晋
 
     如果说冷战结束以来朝鲜核问题大体经历了三次主要危机的话,人们从这些危机中看到一种紧张与缓和反复交替出现的冲突模式,克林顿八年任期间正是如此。
 
       战争曾一触即发
     “美国正处于一场大战的严峻危险中”。1993年3月,当朝鲜威胁退出《核不扩散条约》时,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威廉·佩里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就在此前,美国与韩国恢复了年度联合军演对朝鲜施压,朝鲜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之间的分歧开始向美朝之间过渡,并导致一场几乎爆发第二次朝鲜战争的核危机。
     1993年3月12日,朝鲜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并中断同韩国的无核化会谈。此时距离克林顿入主白宫还不足两个月,如何处理朝鲜问题,成为刚刚就任总统的克林顿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
     1993年5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呼吁朝鲜重新考虑其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决定,并履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协定。朝鲜对此做出激烈反应,声称联合国若对朝实施制裁,朝将视之为“战争宣言”。随后,美国参议院于1994年2月23日提出了一系列对朝鲜实施经济制裁的方案。1994年5月,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谈判破裂,朝鲜下令让国际原子能机构视察员全部离开宁边。
     1994年6月16日,危机升级。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敦促克林顿采取行动让美国军队做好准备,要“威慑,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击退朝鲜的袭击”。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威廉·佩里要求国防部更新对付朝鲜的“5027作战计划”,其中包括对朝鲜核设施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然而,五角大楼也担心一旦开战,即使赢得战争,也将造成巨大伤亡和损失,而这场战争甚至可能导致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994年6月,我们正处在发动对朝战争的边缘。当时,我正在白宫向(克林顿)总统报告增派2万至4万名美军士兵前往朝鲜半岛的计划,就在那时接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准备谈判的电话。”多年后,威廉·佩里在美国外交协会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披露了当时的紧张情势。
     佩里说,尽管当时并没有下达全面动员令,但作为国防部长,他已将数千名美军士兵派往朝鲜半岛周围地区。时任美国首席谈判代表加卢奇在2004年所著的《濒临战争:第一次朝鲜核危机》一书中则披露,在最紧要时刻克林顿甚至将之与古巴导弹危机相提并论。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对于如何处理这次危机的争论也日渐白热化,一些共和党议员主张“为战争做好准备”,也有人主张恢复同朝鲜谈判。
     就在这紧要关头,美国前总统卡特的一次秘密访问化解了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克林顿在其回忆录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1994年6月1日,卡特总统打电话给我,说他愿意到朝鲜去一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我与戈尔及我的国家安全小组商讨了一下,得出决定这个方法值得一试。大约三个星期前,我收到一份评估报告。该报告对于一旦爆发战争,双方将遭受的巨大损失做了评估,其结果令我不敢冲动地发动战争。当时我正在欧洲参加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于是戈尔打电话告诉卡特,说除非朝鲜允许核查人员继续工作,同意冻结其核计划并愿意与美国就建设无核未来问题进行谈判,否则我不会同意暂停对朝鲜的制裁。只要金日成理解这一点,我不反对他(卡特)去一趟朝鲜。”
 
       危机后的危机
     1994年6月,美国前总统卡特先后访问平壤、汉城,展开穿梭外交,并与金日成密谈。同年10月,朝美双方在日内瓦正式签署了《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财团(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将在2003年前为朝鲜建设两座发电能力各为1000兆瓦的轻水反应堆;在轻水反应堆建成之前每年向朝鲜提供50万吨重油;朝鲜则冻结宁边的核反应堆及再处理设施并封存燃料棒;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允诺履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协定。双方还同意致力于两国政治与经济关系正常化和朝鲜半岛的非核化。
     正如威廉·佩里所言,这份《核框架协议》把“该地区从战争的边缘拉了回来”。
     然而,朝核问题“外交突破之后往往随之而来的是新的紧张或另一场危机”。美朝双方对彼此的不信任根深蒂固,而美朝的“一系列交易”的政治基础十分脆弱。因此,1994年达成的《核框架协议》迟迟得不到切实履行。
     美国国会一直对履行《核框架协议》持怀疑和批评态度,从而不愿意为履行《核框架协议》提供资金,此外还总是怀疑朝鲜仍在继续核发展活动。在随后数年中,这项结束了第一次朝核危机的协议从未被真正全面地执行过。
     1998年1月,美国国防情报局一份关于朝鲜“有一处地下核设施”的内部报告被透露给媒体。1998年8月中旬,越来越多的美国新闻报道声称成千上万的朝鲜工人在金仓里修建核反应堆库或是核处理工厂。1998年11月中旬,有报道称美国从金仓里附近搜集到的取样中测试到放射性钚的痕迹,从而推测该处藏有或正在生产钚。根据这个推测,美国国会、五角大楼以及情报界那些对1994年美朝《核框架协议》持批评态度的人声称朝鲜违背了《核框架协议》,要求对金仓里的地下设施进行特别视察。
     1999年3月16日,美朝双方经过谈判达成协议,同意美方去金仓里进行视察活动。视察的结果发现那里只是空空的地下坑道。根据美国视察团现场收集的资料和尔后进行的技术分析,美方得出结论认为,金仓里地区“没有隐藏钚生产反应堆或是再处理工厂”,朝鲜并未违反1994年美朝《核框架协议》。一场风波至此才告终结。
     与此同时,朝鲜导弹计划日益引起美国的关切。
     1998年8月31日,朝鲜发射人造卫星,美国则怀疑朝鲜在开发中远程弹道导弹。美国众议院随后通过一项决议,谴责朝鲜进行的“导弹试验”,并表达了对朝鲜试验、生产和出口导弹的严重关切。此外,美国国会对于克林顿政府在处理朝鲜问题上的政策不力表示不满。美国参议院要求授权由跨机构组织对美国的朝鲜政策进行全面审议。审议小组得出结论认为,“美国对朝政策的重点应是尽快结束朝鲜发展核武器与远程导弹的相关活动。两手战略是美国唯一可行的办法,即美国一方面需要在朝鲜半岛维持强大的军事威慑态势,另一方面应尝试采取与朝合作的手段。”
     根据报告建议,克林顿政府对朝开始采取外交接触与合作的政策,美朝关系得以缓解。
 
       错失历史机遇
     但美朝关系的缓和更主要归功于金正日采取的和解政策和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的“阳光政策”。1998年12月7日,韩国总统金大中在会见美国前国防部长、时任美国对朝鲜关系政策协调官佩里时说,韩国希望美国同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并放宽对朝鲜实行的经济制裁。最终,在金正日积极推动北南方改善关系和金大中积极推动对朝投资和经济援助下,促成了北南双方最高领导人2000年6月13至15日举行的历史性北南双方首脑会晤。2000年6月14日,朝韩签署了《南北共同声明》。
     2000年10月23日,时任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抵达平壤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
     “朝美关系进入了新纪元”,“美朝之间长期存在的敌对关系开始转化为友好关系。”当时的《人民朝鲜》这样评论。
     金正日在陪同奥尔布赖特观看演出时表示,朝鲜1998年进行了“第一次卫星发射,这也将是最后一次发射。”奥尔布赖特则在访朝结束后称,金正日委员长是一位“务实的、果断的、准备充分”的领导人。会谈中,金正日提出邀请克林顿访朝。当时克林顿就此征询当时已经当选总统但还未就任的布什的意见,布什表示,去与不去应当由克林顿来决定。而且,巴以正为签署一项和平协议而在进行最后谈判。受这一谈判的影响,克林顿感觉没有时间去朝鲜实现“破冰之旅”。作为一个挽救方案,他提出邀请金正日到华盛顿进行访问。但根据外交礼节,朝方邀请在先,理应先由克林顿访朝,然后再由金正日访美。因此,朝鲜方面拒绝了克林顿的邀请。双方实现和解的一次重要会谈就这样错过了。”
     对于这一决定,克林顿“非常懊悔”。在任期的最后一天,克林顿曾和奥尔布赖特通电话说,“他真希望自己当初应抓住去朝鲜的机会,而不是留在华盛顿为中东问题作最后努力。”
 
 
        小布什:“三国戏”难唱
 
        《东方新闻周刊》驻美国特派记者  杨晴川
 
     尽管错失了访问朝鲜的历史机遇,1994年美朝双方签订《核框架协议》以朝鲜冻结核项目换取美国的政治、经济补偿,标志美国对朝政策由制裁正式转向接触,也被克林顿自视为执政期间在对朝政策方面的一大政绩。但在美国国内,这一协议一直遭到猛烈批评,尤其是共和党和保守派。他们认为,美国搞这个协议得不偿失,是“付出太多得到太少整天烦恼”。
     在2000年大选中,当时尚为布什选举团队外交顾问的赖斯曾炮轰克林顿对朝政策,斥之为“缺乏纪律、前后不一、主次不分、奴性的多边主义、标新立异和过分依恋象征性的协议。”
     为了区分布什与克林顿的政策,她说,“有一点很清楚:美国必须以坚决和果断的方式对待朝鲜这样的政权。克林顿政府没有做到。它一会儿发出武力威胁,一会儿又退缩不前,就像对伊拉克一样。”
     于是,代表共和党保守势力的小布什政府2001年上台后立即宣布,将对朝鲜采取一种截然不同且十分严厉的立场,并且在“9·11”事件后更将朝鲜归入所谓的恐怖主义“邪恶轴心”。
 
      先硬后软,殊途同归
     2002年《核框架协议》宣告失败后,美朝关系再度紧张,布什更是摆出要弃绝接触政策的姿态,取消对朝优惠条件,增加对朝武力威慑。
     然而,到2007年,美国绝大多数时事评论员都认为,布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回归到克林顿时代的对朝政策。布什与朝鲜商定的种种协议与1994年《框架协议》并无多少实质性区别。
     布什当然绝不承认这种说法,但无可争议的是,到了2007年,接触政策又重新成为美国对朝的“默认政策”。在布什执政末期,朝核问题取得重大进展。朝鲜提交核申报材料并启动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作业,美国则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名单中删除。这个意义上说,布什和克林顿时代的对朝政策,可谓最终“克规布随”,殊途同归。
     所谓殊途,说的是布什对朝政策在谈判形式及程序、对无核化步骤的时机选择以及对朝优惠条件的内容和幅度,与克林顿都有明显差异。
     布什政府反对克林顿时代《核框架协议》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它的双边性质严重削弱协议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正是在这种逻辑之下,布什政府在2003年转向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进程,并将朝核问题谈判由双边到多边的转变自诩为重要外交政绩。
     然而,布什和克林顿对朝政策的相似性更为突出,尤其是他们都经历了“先硬后软”的轨迹。和克林顿一样,布什在执政之初追求对朝强硬政策,并试图强化国际制裁和孤立朝鲜,同时加强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存在,并准备在接触政策失灵后诉诸武力。但到执政后期,布什最终采纳了一种把接触作为解决朝核问题主要路径的策略。所不同的是,克林顿政策对朝转向只用了一年多,而布什却经历了三年多的过程。
 
      鹰派政策,开罪朝韩
     在布什上台之初,朝鲜怀有一贯的期待:即要求美国承认朝鲜的主权与政府合法性、提供经济援助、结束制裁和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
     “9·11”事件后,朝鲜外交部于次日立即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恐怖主义。“作为联合国成员国,朝鲜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和不管以什么方式支持恐怖主义的立场仍未改变”。
     然而,当时被保守派势力包围和急于展示与前任外交政策差别的布什对这样的善意表达不为所动,反而在2002年1月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将朝鲜归为“邪恶轴心”国家。这种鹰派政策既不利于美朝关系的改善,也引起韩国不满,从而使美国在朝鲜半岛处于“两头不讨好”的境地。
     当时韩国金大中政府正在实施“阳光政策”,谋求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和解,而布什对朝鲜的这一定性显然不利于韩朝关系的发展和朝鲜半岛的稳定。
     2003年卢武铉在韩国执政后,比之前任更为强调外交自主,谋求减少美国对韩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提出重新定位韩美关系。在对朝方面,他提出包容政策,主张和平解决朝核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美韩同盟裂痕不断扩大。当美国决定重新调整亚洲军事部署并减少驻韩美军后,引发韩国政界人士的猜疑和诘问。他们当中不少人认为,美国此举是对卢武铉对美和对朝政策的报复。部分韩国议员还专程赶到华盛顿,向美国“讨个说法”。
     在2004年美国大选期间,布什出于竞选目的,公开发表敌视朝鲜言论,甚至对朝鲜领导人进行指名道姓的人身攻击,这导致美朝关系再度恶化,并致使六方会谈陷于停顿。
     此时,韩国则表达了与美国不同的立场。卢武铉在当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朝鲜表示核能力是保卫自己防止外部侵略的威慑手段……在这一问题上,朝鲜的要求中很多的合理性是真实而无法否认的”。
     “我知道美国有很多人喜欢强硬政策。可是,他们最终将认识到如果他们想负责地解决问题,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可行的选择。不论谁负责这一问题,都得把朝鲜人民的安全与繁荣作为重大前提。他们不能只为了拆除核设施而以朝鲜半岛的毁灭为代价”。卢武铉在12月的另一次讲话中直接批评美国。
     2005年3月,韩国发表《国防白皮书》,其中取消了朝鲜是“主要敌人”的称呼,与美国对朝鲜的敌对立场针锋相对。
 
        三国演义,峰回曲折
     在现实面前,布什政府不得不收起冷战语调,逐步软化对朝强硬立场。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布什明显改变了以往对朝鲜的敌对论调。在2006年朝鲜核试验后,布什继续推动恢复六方会谈,同时不再反对与朝鲜举行直接双边会谈。他托人捎信给朝鲜领导人称,一旦朝鲜半岛实现无核化,美国将与朝鲜举行有关签署和平协议的谈判。
     2007年1月,朝美双方代表在德国柏林举行直接会谈,双方同意为实现关系正常化而启动双边谈判进程。随后,双方在纽约举行了美朝工作组首轮会谈。美国特使希尔在6月份应邀“突访”朝鲜。当年年底,布什破天荒地给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写信,信中抬头写的是“亲爱的委员长”,这标志着布什不再视对方为敌人。布什政府还批准纽约爱乐乐团赴朝鲜访问演出,双方关系不断回暖。
     随着美朝双边会谈的展开,卢武铉政府也积极推进韩朝接触。2007年6月,卢武铉公开表示,如果朝鲜履行弃核承诺,他愿意在总统任期内举行韩朝首脑会晤。8月初,朝韩双方代表就首脑会晤问题进行了秘密接触,朝鲜方面表示希望在平壤举行首脑会晤。10月2日,卢武铉跨越了韩朝军事分界线抵达平壤,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举行会晤。这是韩朝首脑的第二次会晤。10月4日,金正日和卢武铉签署了《北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
然而,到了2008年,随着美国和韩国政府面临换届,美朝韩“三国演义”再现曲折。2008年2月李明博执政后,强调加强韩美关系,以此作为韩国“全球外交”的重点。在对朝政策上,他宣布把前任政府的“阳光政策”和“包容政策”转换为“有原则的实用主义”政策。对此,朝鲜表示不满。2009年初,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发表声明,宣布由于李明博政府继续执行对朝敌视政策,朝鲜将同韩国进行“全面对抗”。随后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又发表声明,宣布废除“南北基本协议”。
     在2008年大部分时间,美朝关系持续改善。6月,朝鲜正式向六方会谈主席国中国提交了核计划申报书,并炸毁宁边核设施冷却塔。10月,美国决定将朝鲜从所谓“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除名。然而,此后围绕核验证问题,美朝再次陷入对立状态,在小布什政府卸任之前朝核问题未能取得进一步进展。
 
 
 
       奥巴马:“领人外交”
 
         《东方新闻周刊》驻美国特派记者  焦东雨
 
     2009年1月20日,贝拉克·奥巴马入主白宫,此时距上一次朝核六方会谈已一年有余,奥巴马似乎一上任就碰到了“朝鲜难题”。
 
      克林顿的领人之旅
     就在奥巴马上台后不久的2009年4月5日,朝鲜宣布发射一颗通信卫星,国际社会则认为发射的是一枚远程导弹,担心朝鲜一直进行导弹发射技术的准备。联合国安理会发表主席声明谴责朝鲜发射活动。随后,朝鲜宣布退出六方会谈,并按原样恢复已去功能化的核设施。
     6月16日,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了最高审判机关中央裁判所对3月17日在中朝边境被扣留的两名美籍记者的审判,称两人因“敌视朝鲜民族罪”和“非法入境罪”而获刑劳教12年。两人实际上已成为美朝核谈判的筹码。
      美朝一直通过朝鲜在纽约联合国的代表部进行接触,最终确定由美前总统、现任国务卿希拉里的丈夫比尔·克林顿前往平壤“领人”。克林顿“亦官亦民”的身份,满足朝美双方的期望。8月4日中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与克林顿进行了逾1个小时的会谈。当日,金正日下令特赦了两名美国记者。20小时后,两名记者与克林顿同机离开了朝鲜。
     尽管美国政府坚称克林顿朝鲜之旅与朝核问题无关,但克林顿此举绝非领人这么简单。在克林顿出行前,奥巴马的高级助手、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琼斯曾与他有过接触,克林顿此行是为奥巴马政府对朝做更大让步“交预付金”。
     克林顿凯旋的当天,奥巴马就对媒体记者表示有兴趣听取克林顿的报告。8月18日晚上,奥巴马与克林顿在白宫会晤。不过,虽然有白宫官员说,克林顿与金正日会晤时没有就朝鲜核计划作实质性讨论,金正日也没有就朝鲜可能放弃核计划向克林顿作任何表示。但克林顿访朝后,朝鲜接连释放积极信号。美朝还出现了双边对话意向,美国称将借助双边会谈敦促朝鲜重返六方会谈框架。
     “我觉得,自(前)总统克林顿访朝以来,紧张热度明显降温”“(朝鲜)代表团表示,朝鲜已经为解决核问题做好与美国展开新对话的准备。”就在奥巴马与克林顿会晤的当天,美国新墨西哥州州长比尔·理查森与两名朝鲜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也进行了会谈,事后理查森对外界公开,朝鲜有意对话,但对话形式是与美国直接对话。在释放了一系列“积极信号”之后,朝鲜完成对8000根乏燃料棒的再处理,武器化钚的过程也取得瞩目成果。
     2009年12月8日下午,美国朝鲜问题特使斯蒂芬·博斯沃思从首尔飞抵平壤,就核问题与朝方展开对话。这是奥巴马就职以来两国间的首次双边会谈。在为期3天的访问中,博斯沃思与朝鲜外务省第一副相姜锡柱等官员举行了会谈。博斯沃思此行目的很明确,即说服朝鲜重返六方会谈。然而,会谈没能就朝鲜重返六方会谈达成一致意见。
 
      沉船引发轩然大波
     尽管各方认为朝鲜有“积极迹象”重返六方会谈,美韩依然按计划于2010年3月8日在韩国境内开展代号为“关键决心”和“秃鹫”的例行联合军演。朝鲜一直将韩美联合军演视为“入侵朝鲜演习”,而韩美则强调军演“重在防御”。朝鲜在演习开始前一日警告将保留动用包括核遏制力在内的力量自卫。
     3月26日晚,韩国“天安”号警戒舰在韩国西部海域爆炸沉没,舰上104名官兵仅有58人生还。5月20日,韩国联合调查团发表正式调查结论,认为“天安”号沉没的原因是“朝鲜小型潜水艇实施的鱼雷攻击”。朝鲜拒绝接受这一结论,要求派团到韩国核查证据,遭韩国拒绝。5月24日,韩国总统李明博发表讲话,要求朝鲜道歉,表示将禁止朝鲜船只进入韩国领海,中断朝韩贸易、合作与交流,并将与有关国家协商后把这一事件提交联合国安理会。朝鲜当即反击,称李明博的讲话是“拙劣的骗局”,并于25日宣布全面冻结朝韩关系。并警告韩国不要轻举妄动,否则朝鲜将毫不留情地以强硬措施应对韩国当局所谓的“惩罚”、“报复”和“制裁”。26日,正在韩国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称,“朝鲜的挑衅行为令人无法容忍,美国支持韩国政府将‘天安’号事件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6月26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的奥巴马和李明博会谈,双方决定将原定于2012年4月17日的韩美战时作战指挥权移交推迟至2015年12月。韩国政府对此的解释是2012年是韩国总统选举年,也是朝鲜宣布“打开强盛大国之门”的一年,加上美俄等国也面临选举,朝鲜半岛周边局势可能出现变数,因此不适合移交作战指挥权。
 
     7月1日,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言人发表谈话称,推迟移交战时作战指挥权,是美韩相互“勾结”,试图把当前朝鲜半岛的危险事态“引向极端的行动”,也是宣示“不惜与朝鲜进行全面战争的极其严重的挑战”。7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韩美外长和国防部长“2+2”会谈后共同举办的记者会上表示,美国将对朝鲜实施包括冻结资产在内的新制裁措施,以阻止朝鲜从事“核扩散等不法活动”。这次会谈中,美韩两国防长还最终敲定了几次推迟的联合军演日期。7月25日至28日,美国海军“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和号称“亚洲最大”的韩国“独岛”号运输舰、韩国型驱逐舰、韩美两国的潜水艇等20多艘舰艇参加了这次名为“不屈意志”的韩美大规模联合军演,但这只是韩美一系列联合军演的序曲。8月16日至26日,美韩又在韩国境内举行了代号为“乙支自由卫士”联合军演,参演韩美军人分别逾5.6万和3万。

      卡特二度赴朝


     在美韩一系列大规模军演的同时,美朝的沟通并未中断。2010年8月25日,现年85岁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抵达平壤开始了他对朝鲜的访问。
     对于卡特的这次访问,美国官方称其目的与人道主义有关。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克·托纳直言,卡特此行目的就是领回戈梅斯。2010年4月6日,历史重演,朝鲜中央裁判所以“敌视朝鲜民族罪”和“非法入境罪”判处美国波士顿人戈梅斯8年“劳动教化”徒刑,并处以7000万朝币(约合70万美元)的罚款。31岁的戈梅斯是2010年1月25日被朝方扣留的。

     8月初,美国曾组成官员代表团前往朝鲜“捞人”,无功而返。朝方曾表示,如果卡特赴朝,朝鲜将释放戈梅斯。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会见并在平壤百花园迎宾馆宴请了卡特一行,并与卡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交谈。8月27日,戈梅斯与卡特一同乘机飞抵美国波士顿。

     然而,这样的“领人之旅”并不能实现朝鲜与美国开展双边对话的目的。

     继7、8月份美韩间的两次联合军演之后,9月27日,两国再次在韩国西部海域(黄海)举行了为期5天的反潜联合军事演习。9月29日,朝鲜副外相朴吉渊在联大发言称,“只要美国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在我国周边海域航行,我们就不会放弃核威慑,而且还应进一步加强(核威慑),”“美国不是防御者,而是和平破坏者。”朴吉渊还说,“我们的核武器不是攻击或威胁他国的手段,而是反击侵略与外来攻击的自卫威慑力。”谈及“天安”号事件,朴吉渊说,这一事件“真相仍未揭晓”。他还警告韩国“不要依靠与外国军队举行军事演习并寻求对抗性手段在朝鲜半岛制造紧张(气氛)。”

     9月30日,韩朝两国军方在板门店非军事区韩方一侧的“和平之家”举行了近两年来首次会谈,力争推动双方举行将军级会谈。双方各派3名代表与会,会谈持续大约两个小时,议题涉及“南北双方提出的各种议案”,包括“天安”号事件。但按韩国方面说法,双方在“天安”号事件上分歧较大,会谈没有取得进展。
     2010年11月23日,朝韩发生延坪岛炮击事件。美韩为了威慑朝鲜,举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演习,并将于5月中旬在白翎岛附近海域举行以“反对朝鲜特种兵对韩国‘四海五岛’的破袭”为主要内容的美韩军事演习,再次将欲改善朝韩、朝美关系的希望打破。而奥巴马政府至今也未有一个朝韩、朝美关系的举措。朝鲜半岛再次陷入敌对中。
     (《东方新闻周刊》2011年5月9日创刊号)
 

 

世界观察
 
更多>>
·中纪委专家:巡视全覆盖包括地方任职政
·欧阳自远:观天、探地和测地都是别人没
·香港议员称反对派为搞乱而反对 需警惕
·斯诺登落户俄罗斯,中国也是赢家
·印度强奸案频发根源在于女性地位低下
·国资委喊冤:央企职工收入高我们管不了
·“台独”大佬为何自揭民进党之短?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不介意搞黄岩岛模式
·朝鲜半岛:美国手中永远的政治“棋子”
·朝鲜半岛与9任美国总统
·日本强震和国家形象危机
·西方制裁致伊朗无法购新机空难频发
·美国能否迫使中国大陆“管教”朝鲜
·朝韩炮击事件不会导致双方冲突升级
·多方原因致民主党失去众议院控制权
·日本与中美俄关系紧张
·中期选举可能改变美国政治版图
·与诺贝尔遗愿背道而驰的和平奖
·美国本土一直是“台独”的“大后方”
·李登辉如何搞垮了国民党?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台湾网 | 外交部网站 | 山东新闻网 | 联合国新闻服务中心 | 上海合作组织 | 东北新闻网 | 新华网 | 人民网 | 环球网 | 台海网 | 凤凰网 | 红网 |

----合作媒体----

中国社会导报 | 中外华人时报 | 每日新闻报 | 世界观察报 | 中国经营报 | 中国社会导刊 | 中国经济导报 | 中国产经新闻 | 环球时报 | 北方周末报 | 美国《侨报》 | 英国《卫报》 | 香港时报 | 东方日报 | 大公报 | 澳门日报 | 每日经济新闻 | 东方早报 | 中国日报 |

财 经 | 体 育 | 娱 乐 | 旅 游 | 招聘 | 每日商讯
Copyright:@2005-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10-88858558 FAX:010-88555588 Email:cinews365@163.com
版权归有:中国每日新闻集团,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站建设:清木源科技 京ICP备05051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