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嵩山,位居中华大地的中央,号称五岳之尊。在嵩山北麓,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大法王寺。穿越近两千年的历史风烟,它曾经辉煌一时,引领中国佛教的传播。世纪之交,一次普通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令人震惊的佛教圣物,还引出一系列扑朔迷离的历史悬案。
□2001年,大法王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法王寺在国内学术界日益引起重视,相关研究逐步展开。河南省文物部门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决定对大法王寺塔进行保护性发掘。
起初,发掘的对象本来是一号塔地宫。工程进行不久,发现地底下有鹅卵石,防范措施较强。经过研究,考古队于是转而发掘二号塔。
二号塔地宫位于塔基正下方,依次为踏道、宫门、甬道、宫室四部分,总长九米(甬道内共有三道封门墙。)在踏道内发现多枚唐开元通宝铜钱,这成为判断地宫年代的最重要物证之一。
进入宫室前,有一道石刻假门,半圆形的门楣上饰满花纹,左右门扉上各刻有一侍女,头挽双髻,体态丰腴,手捧器物,相向站立。线条优美流畅,栩栩如生。
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打开墓门,宫室内的情景终于显露出来。
地宫里显得比较凌乱,所有木制结构全部腐烂坍塌,但大多数文物依然保存完好。
考古队员迎面看见地宫北部须弥座上,有一具人形坐化像,彩绘袈裟依然可辨。这个包骨像虽然有些残破,但还能看出整个人的轮廓,比如双腿盘坐,双手叠压放在胸前。
地宫内发现包骨像极其罕见,这确切地表明二号塔是一座纪念高僧功德的塔。在佛教界,高僧入葬一般有两种形式,最普遍的是沿习释迦牟尼火化,然后将骨灰装进坛子放入地宫。另外一种是坐化的形式,一般都是高僧,据说高僧去世的时候,坐在那里不会倒。所谓坐化,表示这个僧人功德圆满。像这一类僧人,在入葬的时候,是把真身放在那儿,上面糊一层泥,把他的真身包起来,作为一种葬制。这就是后来形成的包骨像。
这座泥塑包骨像,是河南省唯一一处经过科学发掘的唐代高僧真身像,具有极高的考古学和宗教学研究价值。
□大法王寺二号塔地宫清理出土了铜器、瓷器、陶器、玉石器、蚌器、琉璃器等20余件文物。虽然数量并不多,但几乎每件都是精品。
鎏金铜炉,一出现便令人赞不绝口。它由炉盖和炉身组成,炉高三十八厘米,盖直径五十厘米。整个造型厚重沉稳。通体鎏金纹饰繁缛华丽,有牡丹纹、宝莲纹、云龙纹,还有各种瑞兽,口衔灵芝,足踏祥云,形态各异。虽然埋没地下千年仍熠熠生辉。
鎏金铜炉出土时,炉内还有残余木炭灰烬。它的用途便是“焚香礼佛”。
还有一件青铜文物形状奇特,瓶颈细长而鼓腹。它通高只有十几厘米,可放于手掌中。
铜净瓶也是佛教用品,一般观世音菩萨都手执净瓶,有一个手拿着柳枝。佛教讲究西方净土,佛教里面还有一个净土宗,净瓶里面流出来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