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inews.com.cn 时间:2010-05-26 20:34:29 来源: 环球人物 |
弹指间,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已走过了50多个春秋。今天,我们打开电视机后,发愁的不再是频道太少、节目单调,而是究竟应该看哪个台、看什么节目。
在北京西便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宿舍楼里,住着一位75岁的老人,她亲历了我国电视事业半世纪的发展历程。她就是沈力,年龄稍大的人,可能都看过她主持的《为您服务》和《夕阳红》。51年前,1958年9月2日晚上7点,第一个出现在北京电视荧屏上的,就是她。她是新中国广播电视史上公认的第一人。
回首往事,沈力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沈力的人生道路,有过两次转折:第一次是走出中学校门,加入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当了8年文艺兵;第二次是1957年从部队转业,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年后被调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
如今,屹立在北京CBD核心区域的中央电视台新址,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具备200个节目频道的播出能力,有29个演播室,还配有航拍直升机。沈力对此很是感慨:“你能想象吗?50年前,我们的电视台总共只有60平米,就是把广电部的四楼改装成一个演播厅,所有节目都在里面录制……条件非常艰苦。”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沈力被选进电视台时,竟然“不知道电视是什么东西,更别说什么是播音员了”。
从1958年到1960年初,1年多的时间里,北京电视台只有沈力一个播音员。她要承担所有的播音任务,包括:串联节目,口播5分钟的简明新闻(新闻联播雏形),专题采访,向友好国家致新年贺词,转播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五一”庆典,等等。
那时的工作,给沈力的最深刻感受就是异常忙碌,“连去洗手间都要小跑前进”。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是电视台领导审片的时间,下午5点开始播出。“那时候没有打印机,所有稿件都出自多位编辑之手。由于时间紧,他们写的字都是龙飞凤舞的,再加上领导的批注、修改,字迹很难辨认。而且,新闻播出量非常大,都是一次性直播,无法修改,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原始条件下自然得用原始的办法。沈力的办法是准备黑、蓝、红墨水各一瓶,“我用黑色抹去删掉的字,用蓝色加重修改过的字,用红色标明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沈力说,虽然条件很差,但大家的工作热情都特别高。“每天播出前开‘播前会’,以便衔接好各种工作;播出后开‘播后会’,大家经常为一些技术问题‘吵’得面红耳赤,忘了疲劳和回家……那种敬业和求索的精神,让我至今想起来都激动不已。”
第二位进入北京电视台的播音员是赵忠祥。18岁的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沈力当“备份”。“那时候,我们的新电视台刚启用,经常出问题。我的功能,就是沈力老师在新台里念稿子时,我在老台里念同样的稿子,万一新台出现技术故障或电路问题,就把信号切回老台,让我顶上去。”一天晚上7点,沈力开始伴着音乐朗诵一部小说。突然,荧屏上“雪片”纷飞,图像没了。赵忠祥顿时魂飞魄散,立刻转向镜头,摆出播出姿态,并学着沈力的样子开口:“各位观众……”谁知他刚说了一句,信号就恢复正常了,沈力又一次出现在荧幕上。这就是赵忠祥第一次上镜的经历!
1966年,“文革”开始。由于沈力的声音不符合“高亢”的要求,她主动提出改行,去专题部做一名编导。改革开放后,她从播音组转到专题组,成为《为您服务》栏目的主持人。
在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工作笔记中,赵忠祥,敬一丹,李瑞英等,都把沈力当作标杆。倪萍曾写道:“当你用心灵的焦点对准沈力大姐时,就会深深感到:要做一位合格的电视工作者,什么是最宝贵的。沈力大姐真切、真实、真诚,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赵忠祥则写道:“位居开台元老之尊的沈力大姐无人可超越,毫无疑问,她已进入中国电视史的开篇第一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