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新闻周刊》驻北京特派记者 黄伟
刘胜枝,1973年4月出生,原籍山东省德州市。2005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媒介文化研究工作,承担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十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有专著《当代女性杂志的文化研究》。目前主要教授传播学研究生的媒介批评和数字媒体艺术本科生的中国艺术史、数码摄影等课程。出于对艺术的热爱,2006年开始自学摄影,2008年参加了中艺影像学校的摄影培训班,并通过考试获得摄影师资格证。2009年起,摄影作品开始见诸报端。2010年,《童趣》获“第二届中外华人摄影大赛”二等奖。刘胜枝:博士、副教授
刘胜枝,1973年出生,文学博士,一位直率热情、不拘小节的女性。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走进了摄影的殿堂,从此便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她而言,摄影开启了通向艺术殿堂的大门,记录下她对美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镜头,她看到了一个色彩和光影交织的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鲜活生命的世界。于是,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进入到她的镜头里,简单而又真实,似乎随手拈来,却透露着她对摄影本体语言的把握和对美的热爱与感悟。
刘胜枝从小就对美术怀有深厚的兴趣,但是出生在农村的她无缘接受专业的美术教育,她所能做的只能是用彩色粉笔在墙上、地上、纸上尽情涂鸦。在采访中,一旁的母亲述说起她的往事还啧啧赞叹:“她小的时候,可心灵手巧呢,画什么像什么”。
199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学的是中国文学。199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文艺学的硕士研究生,2002年,她又攻读了文化传播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就这样,在忙忙碌碌的求学生涯中,她似乎遗忘了自己一度钟情的艺术。2005年,刘胜枝毕业后分配到北京邮电大学从事教学工作,结识了教授美术的同事赵树繁教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应邀来到赵老师家。一进门,她就被赵老师客厅里满墙的画作吸引了。赵老师在国画方面很有造诣,尤其擅长山水和园林绘画。刘胜枝凝视着墙上那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埋藏在心底已久的对艺术的渴求又涌动起来,她萌发了学习绘画的念头。经过一番认真探讨,她决定接受赵老师的建议学习摄影。第二天,她就兴冲冲地跑到五棵松摄影城买了台尼康相机,花去了近三个月的工资。从此,刘胜枝就开始了自学摄影之路。她一遍遍地熟读摄影教材,一次次地按下快门,每天都在摄影网站上浏览。为了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更好地把握摄影的画面语言,她每周末都到赵老师家学习绘画。此外,她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阅读了很多美术理论和美术史的著作。2008年,她又到中艺影像学校接受了较系统的摄影培训,并考取了摄影师资格证。正巧,北京邮电大学在2009年开始招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她给学生开设了数码摄影课程,从此她也有了一直希望的专业相机和摄影棚,更让她高兴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她深深体会到教学相长的道理。
就这样,通过大量的拍摄和反复的体悟,她的摄影水平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作品也开始见诸报端。2010年,她的摄影作品《童趣》获得了“第二届中外华人摄影大赛”二等奖。
经过多年在摄影之路上的求索,刘胜枝深深体会到,摄影是一门真正的艺术,重要的是超越对器材和技术的迷恋,通过镜头传达自己对美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摄影激发起也释放着她对美的感悟,经由摄影之路,她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走进了生命的深处!于是,她的镜头不仅记录下孩童的天真、少女的惆怅和老人的坦然,也记录下佛门的幽静和世人的虔诚,记录下日出的辉煌和日落的壮丽,记录下春的生机、夏的浓烈、秋的灿烂和冬的娴静。作为在高校人文领域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她,对摄影艺术的理解和把握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她从不追求技术的奇幻和标新立异的概念,而喜欢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美,喜欢将对美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融入到平淡真实的画面中去。所谓“标新立异二月花,删繁就简三秋树”,她追求的就是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如一杯清茶,不浓烈,但值得细细品味。
在采访中,刘胜枝表示希望在探索中进一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对特定的题材和主题进行深度的挖掘,希望能拍摄出更多有品质、有内涵的作品。摄影,是依靠灵感的艺术,灵感来自饱满的热情,来自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和热情需要的则是深厚的人文底蕴。
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会拍摄出更多震撼心灵的画面,给我们更多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