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北大司法鉴定室主任孙东东在解读即将施行的《侵权法》时多次炮轰记者无文化,雷语不断,又对着台下人民日报社的记者说“记者是没文化,当然,人民日报的除外”。随后谈到医疗行业风险时,孙东东表示医院死人是正常的,救死扶伤的口号不对。
媒体刚刚报道,孙东东教授就在人民网发表声明称:有多家媒体刊发或转载报道,称我在“2010中国医院院长论坛”上的专题演讲中,发表“医院死人正常,救死扶伤提法不对”等言论,报道中有关言论实属无中生有,严重失实……既然是院长论坛,想必有众多听众,想必也有众多媒体。这样的场合,媒体也“无中生有,严重失实”?这着实让人费解。
是啊,孙东东教授到底有没有说“医院死人正常,救死扶伤提法不对”等言论,只要与会专家和记者们做个证明,谁说真话谁说假话一目了然。更何况,媒体可能是录了音的,甚至是录了像的,把录音录像给公众听一听看一看,问题不就清楚了么?
传统意义上说,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现在的记者少有不是本科毕业,甚至还有很多硕士博士。就此而言,说“记者没文化”无疑是偏颇的;而说“人民日报的除外”则有挑拨离间的嫌疑。与此同时,孙东东教授既不是文化学者、也不是教育工作者,是否有能力评判记者的文化水平,也是个问题。
即便有记者真没文化,也并不可怕。身为记者,只要有一颗负责的心,把采访对象所说,把自己所看,如实客观地记录下来,做到采访到位、平衡客观,便不会出现大问题。唯一让人担心的,是记者违背职业道德,故意报道假新闻、说假话。但倘若一个新闻事件能有多家媒体报道,这些媒体之间便能相互监督,一家媒体想要“无中生有”也是很难的。即便真的失实了,还有网络与公众监督。就像孙教授这样,很快能有发表声明、以正视听的机会。
孙东东教授为何总被“误读”,这不仅是媒体要警惕的,也是他自己要反思的。在抨击“记者没文化”时,他举例说,“我从来没说过中国在××时候能实现全民医保,这也是现今不可能的事情,没想到第二天,报纸一出来,就这样误读了。”身为北大司法鉴定室主任,孙教授到底对全民医保有多少研究,让人怀疑,因为这不是他的研究领域。在我看来,孙教授之所以常被“误读”,一方面因为他爱接受采访,甚至以卫生部专家的名义接受采访;另一方面在于,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他也爱随便发表观点。
孙教授成为公众人物是在去年四月,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那些老上访专业户,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这番言论引来舆论一片哗然。后来孙教授道歉,称“一些内容因我语言表述不当,引起一些争议和误解”。“上访户99%以上精神有问题”不仅违背社会常识,也会对上访户造成伤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孙教授如此“雷人雷语”,是违背学术良心与社会责任的。不怕记者没文化,就怕专家乱讲话:没文化的记者迟早要被媒体淘汰,乱讲话的专家则会对社会造成持久伤害。(刘义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