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契诃夫笔下,唾沫不慎溅到将军头上的小公务员,惶惶终日惴惴不安,最终竟丧命于自己的喷嚏,读罢令人可怜又可叹。近日,内地一名小公务员之死同样引发诸多关注。四川泸州市黄舣镇党政办普通工作人员朱继宏午休时间如厕摔伤,抢救无效死亡。
一个年仅29岁的青年意外身亡,本应得到人们的同情和惋惜。然而,朱继宏的早逝,却在网络上遭遇口诛笔伐不断、冷嘲热讽连连,其根源就在于他的“公务员”身份以及被追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认定为“因公牺牲”的死后待遇。
网民们的“口水”大多集中于一点,指称厕所并非工作岗位,个人进厕所不是职务行为,而上厕所的起因是生理需求,并非工作需要,摔伤纯属个人不慎,与公务无关,事件并未反映出牺牲者的伟大和高尚,相反却暴露了权力的自我加封。
他们并称,假如朱继宏的“因公牺牲”可以成立,某些公务员存在的肥胖症、脂肪肝、脾胃虚弱、失眠等等疾病,均可定性为“职业病”,所有“因病医治无效”的公职人员均可按“牺牲”予以抚恤。
更有人刻薄挖苦,挪揄说朱继宏“生是公家的人”,“死”理当是“公家的鬼”,并建议今后公务员们如果感到不舒服,千万不要去私家厕所,一定要憋着劲儿往公厕跑,即使出现不测也能捞个因“恭”牺牲回来。
事实上,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公务员,朱继宏个人并未引起公众的反感。事件引起争议的焦点,在于他的“公务员”身份及事件牵扯到的“正义公平”、“公众利益”等诸多问题,触动了公众的神经,最终成了一个公共话题。
值得反思的是,“公务员”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足以激发网络成千上万“口水”、“板砖”的一个敏感词,公众往往将其与特权、腐败、专横等负面印象天然联系在一起。
这种“有罪推定”的惯性思维其实有源可溯。在“如厕牺牲”之前,公众已经见识过了“因公裸死”、“因公醉死”。
当然,朱继宏是不幸的。他的不幸不仅在于过早挥别人世,还在于无意中成了社会情绪宣泄的牺牲品。没有人在意他是怎样一个人,人们只看到他的“公务员”身份,并借此发泄不满。这种一触即发的“仇官情绪”,着实值得引起重视。(郑曼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