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在新作首发式上。
“五十岁后,周围的熟人有些开始死亡,去火葬场的次数增多,而我突然喜欢在身上装钱了,又瞌睡日渐减少,便知道自己已是老了。”感觉自己渐渐变老的著名作家贾平凹,同时也觉得少年时光发生的事情越发记得清晰起来。4年来,读者都在期待他的新作,其实他并没有闲着,而是一字字地写出了67万字的长篇小说《古炉》。昨天,他携新作出席了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的首发式,用浓烈的陕西口音与记者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
播放视频犹如再看张艺谋电影
昨天下午,贾平凹新书发布盖过了几乎所有的新书发布活动,报告厅挤满了来自全国的媒体记者,主办方人民文学出版社别开生面地在大屏幕上播放了小说中“那山、那水、那人的朴实画面,而背景则是贾平凹用浓烈的家乡话念诵的写作后记。记者仿佛再次感受了一回张艺谋式的电影。
《古炉》是贾平凹历时4年用坏300多支笔写出的长篇小说,当时写完后是厚厚的6大本,装在了一个大大的环保袋里交给了出版社,如今,不用电脑而完全靠笔写作的作家非常少了,而贾平凹始终如一的这么坚持,他感到只有握着笔才有灵感。他说,对他来讲,漫长的写作并不艰苦,反而是写完后的5个月等待让他很难熬,“毕竟写了几十年,如果是作家也是一个老作家了,但是,写作方面还像年轻时候那种感觉,写完以后,很惶恐,不知道干什么,还是20多岁的那种幼稚,从这一点我觉得自己还没老。”
忘不了父亲回家后见儿子哭了
贾平凹告诉记者,这部小说写的是“文革”题材,他记得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他13岁,是个初中生,“初中上到二年级上半学期,下半学期就开始文化大革命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书读了。”他记得,当时他的父亲被批斗,3年后被平反回家的时候,他正在地里干活。“别人说我父亲回来了,我一看是回来了,我就往回跑,我父亲一见我就哭了,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见到我父亲哭,当时作为一个父亲,其实他最关心的不是他的生命,还是救孩子。”
这段历史,贾平凹一直想写,但是怎么个写法,他也很犯难,迟迟没动笔,“因为粉碎四人帮后,出现了很多写“文革”的作品,包括回忆录、散文和小说,但是都不是正面来写文化大革命的,都是从一个层面一个片段来写的,写的也比较激愤。我想,作家毕竟不是对一个运动或者一个事件做评判的角色,最关心的应该是人和人性的关系,后来决定写。”
贾平凹认为,在他看来,“文革”在高层或许是有政治因素,到社会最基层的时候几乎没有政治了,差不多就是个人的恩怨、纠结,小仇小恨,平常的是是非非。《古炉》就是描写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在这个小舞台之上,人性是怎么表现的。
靠卖字画糊口不急着写书挣钱
贾平凹说,几十年过去后回头看也不是哪个个人的问题,是整个中国社会的问题,就像一场大风一样,风刮过来以后,小草和大树都在摇。“现在回想那一段历史,我觉得应该很冷静地来写,才能写的真切,才能挖掘得更深一些,如果控诉性的写法,回过头骂,骂完也就完了。”他认为,写小说有写小说的一套规律,如何把它虚构好了,让大家都觉得有这样一个事情,有这几百个人在里面生活。别的作者看了以后会说,这种写法写不来,而不会写小说的人却产生一个想写小说的欲望,“这样,我认为这才是一部好小说。”
有读者看了部分章节觉得粘了一身土的感觉,作为一个作家觉得写的慢很过瘾,把一个场景一个细节写得活灵活现,慢慢悠悠,有没有考虑读者烦不烦呢?贾平凹解释说,“我现在画画比写长篇收入多的多,日子能过去。完全按照我自己来写,写出来能不能赚钱是出版社的事。”我想总有一部分人是喜欢的,当然希望更多的人喜欢它。”他强调,不要用看连续剧的方式来读这部小说。看来老贾对读者并非没有研究。
和三毛通过信但并无亲密关系
问到《古炉》一书的封面上为什么写着英文字母China?贾平凹表示:“这是中国的意思。是设计师设计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也是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里面有内涵的东西,不是写贫困山区的,是中国的东西,为什么叫《古炉》呢?有一种瓷器的意思,中国人把那种象征东西无时不在地进行渗透,所以设计师加入了这个元素。”
有记者提问,前两天是台湾作者三毛去世20周年,他和三毛之间有一个非常亲密的关系,这个日子有什么感想?贾平凹立刻纠正说:“我们没有见过面,她给我来过信,我收到信时她去世15天了。没有什么更亲密的接触,三毛去世,我后来也写过怀念文章。”他说,三毛的影响蛮大的,影响到六七十年代的人,最近三毛逝世20周年,自己也很怀念她。谈到下一步写作计划,他说不如从前了,以前从早到晚写,当时写《废都》的时候正年轻,40天就写完了,现在感觉脑子思想老没打开,齿轮套着不动了。“我自己还不会用电脑,完全靠手工,现在经常有好的冲动,一想没啥意思就不写了。至于下一部写什么,只有等一段时间,灵感来了再写,但是可能写的有些慢。”
发一条微博受惊吓再也不发了
有记者提问,6日传出消息称《古炉》将首先在网上上线收费阅读,后来并没看到,因此有媒体报道“老贾一稿二嫁”,数字版权一方面签了一家网站,一方面又签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到底是怎么回事?
对此,贾平凹解释说事情比较复杂,因为他自己不上网,也不会上网,有无在网上连载他不知道。我就知道我这一生里最大的无奈就是遭遇盗版太多,《废都》就60多个版本,别人找我签名才知道是盗版。有人告诉我,自己的作品都在网上,可从来没人跟我打过招呼,没给我任何费用。”这次有人主动提出把他作品放在网上,“我觉得非常好,钱很少,但人家打了招呼。如果不给你费用,我也没办法。”对于网络的新鲜事,贾平凹说他一窍不通,“比如微博,开始觉得好玩,就发一条,一下有十几万人,吓我一跳,就再也不发了。
记者接着问,这个版权当时贾平凹跟人民文学出版社有没有签署版权,电子版是归贾平凹所有,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所有?人文社潘凯雄社长回答:“今天说《古炉》,你们偏说版权,我们有《古炉》版权,目前没有授予任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