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网(CIN)3月31日电 当前利比亚的动荡时局,无疑为步伐不断加快的中国“走出去”进程敲响了警钟。根据中国商务部近日发布的公开信息,中国在利比亚承包的大型项目一共有50个,涉及合同金额188亿美元,中资企业在利比亚的项目进展和经营状况受到相当大影响。
资料图:3月5日晚9点,从突尼斯杰尔巴岛撤离的最后一批三百多名中国公民搭乘南航的航班顺利抵达广州,至此,中国民航的空中撤离驻利比亚任务圆满完成。中新社发 柯小军 摄
在中国刚刚公布的“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规划纲要中,“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为单独一节,其中不仅对“走出去”的目标方向予以清晰勾画,如“深化国际能源资源开发和加工互利合作”、“支持在境外开展技术研发投资合作”、“鼓励制造业优势企业有效对外投资”、“创建国际化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等;同时有相当篇幅涉及各种类型的风险风范,如“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加快完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制度,积极商签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等多双边协定”等。
自本世纪初中国开始实施的“走出去”战略,近年来呈加速增长态势。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中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
2010年,中国吸收外资超过千亿美元。中国商务部预计,未来5到10年中国对外投资可能会超过每年吸收外资的数量。这标志着中国已逐步迈向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历史进程,也使得建立有效海外投资安全保障体系的问题尤为重要和迫切。
中国“走出去”的前景虽然广阔,但亦荆棘密布,社会政治、政策变动、货币汇率、自然灾害、企业投资决策以及经营管理等诸多风险如影相随。面对这些风险,即便是具有丰富国际运营经验的西方跨国公司也须如履薄冰,对于尚处国际化运作初级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其应对难度可想而知。
违规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导致血本无归、金融危机时期的盲目抄底、海外并购遭遇东道国安全审查阻碍、甚至大型合作项目由于各种原因遭遇毁约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折戟沉沙之案例并不鲜见。
中国国资委负责人日前谈及“走出去”问题时坦言,近年来中央企业“走出去”的效益是不错的,但同时风险也非常大。来自主观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普遍不足,国际化人才短缺,企业的经营层对国外的法律环境、经营环境往往不熟悉;客观方面,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很多地方是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很大的区域。
从内因角度看,苦修内功、弥补软肋为中国“走出去”企业防范风险必须跨越的屏障。从外因角度看,中国政府特别是外交和商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海外投资的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建设。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一章中提出,“扩大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信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维护共同利益”、“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立于全局角度观察,上述战略部署亦将对中国“走出去”进程发挥保驾护航之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