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新闻周刊》驻科特迪瓦特派记者 边丽梅
在经过数月的政治暴力后,作为国际社会承认的大选获胜者,科特迪瓦总统阿拉萨内·瓦塔拉于5月6日在位于阿比让的总统府宣誓就任总统。但是,科特迪瓦是否能结束冲突,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也是摆在瓦塔拉政权面前的一道难题。
推迟五年的大选
2010年10日30日,科特迪瓦选举委员会宣布,科总统大选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推迟了5年之久的科特迪瓦总统大选将于31日举行。
据科特迪瓦选举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巴巴·古里巴里·尼古拉斯介绍,本次大选的选票已经分发到了全国的2万个投票站,预计将有550万注册选民参加投票。为了确保大选期间国内局势的安全稳定,共有8000名警察和士兵部署在全国各地。此外,法国也将派军队协助维护科特迪瓦大选秩序。联合国、非洲联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和欧盟等国际组织派出了1000多名观察员,对大选过程进行监督,以保证选举结果的公平和透明。
29日,科特迪瓦总统候选人的竞选活动已经结束。在全国14位候选人中,现任总统巴博被外界认为胜算较大,他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前总统贝迪埃和前总理瓦塔拉。
这次大选让科特迪瓦人等待太久。时任总统巴博的任期本应该在2005年10月结束,但是一场内战不仅耽误了大选,也导致科特迪瓦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2002年9月,科特迪瓦反对派发动政变未遂,引发内战,共造成500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100多万人流离失所。反政府武装随后控制了北部地区,与南部的政府军形成对峙,政治危机也造成了经济和社会的停滞不前。2003年7月,在法国的斡旋下,科特迪瓦敌对双方宣布结束内战、停止对立,但是解除反政府武装的计划一直没有实施。2004年,科特迪瓦局势再次恶化,暴力冲突不断发生。2007年3月4日,科特迪瓦总统巴博和反对派武装政治领导人索罗在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签署和平协议。双方同意在短期内组建新政府,恢复居民身份清查和解除武装进程,为早日举行大选作准备,索罗被正式任命为政府总理。同年11月,双方同意2008年11月举行大选。但由于筹备工作进展滞后,选举被迫推迟。2009年5月,科特迪瓦总理索罗宣布当年11月举行大选,但是由于选民注册无法按时完成等原因,大选再次被迫推迟。
历经数次推迟,科特迪瓦大选最终能够举行汇聚了太多人期盼的目光。20世纪60、70年代,科特迪瓦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创造了“经济奇迹”。80年代,受到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出现困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一度复苏,但是2002年科特迪瓦发生内战后,经济状况再度恶化,失业率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在国家发展的艰难局面下,这次大选的举行给科特迪瓦广大民众带来了新的希望。对于科特迪瓦人来说,不管是现任总统巴博赢得连任,还是前总统贝迪埃再次当选,抑或是瓦塔拉脱颖而出,都是可以接受的结果。因为不管谁当选,摆在新任总统面前的都是同样艰巨的任务:稳定社会秩序,对国家进行恢复重建,发展经济。外界舆论认为,本次科特迪瓦大选的象征意义似乎更加深远,如能顺利举行,则意味着科特迪瓦结束了长达数年的南北对峙,国家管理重新走上正轨,对整个国民精神是一个很大的提振。
国际社会认可前总理
科特迪瓦选举委员会于2010年12月2日宣布,反对派领袖瓦塔拉(Alassane Ouattara)当选总统。正式计票结果显示瓦塔拉以54%的选票战胜竞选连任的总统巴博(Laurent Gbagbo)。12月3日,科特迪瓦宪法委员会推翻了选举结果,宣布巴博赢得选举。此前,科特迪瓦大选结果迟迟没有公布,致使该国最大城市阿比让发生多起暴力冲突,至少4人丧生。
2002年爆发内战后,科特迪瓦实际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因此,此次总统大选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实现持久和平、走向统一的历史性步骤。但大选却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时任总统巴博和前总理瓦塔拉均称自己选。
2010年12月4日,科特迪瓦时任总统巴博在总统府宣誓就任新一届总统。巴博获得军方支持。此后不久,前总理瓦塔拉也通过“邮件”宣誓就任总统,并在阿比让高尔夫酒店举行就职典礼。联合国、欧洲联盟、非盟等国际组织承认瓦塔拉当选,但先前多次斡旋无果而终,巴博拒绝下台。两人分别宣誓就职,科特迪瓦出现了“一国二主”的不和局面。
12月4日下午,同属反对派阵营的现任总理索罗向瓦塔拉递交辞呈。瓦塔拉随即任命索罗为总理,展现自己的“总统”权力。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声明说,第二轮投票“透明而可信”,选举结果得到了他的特别代表的认证和国际社会的认可。他敦促巴博“为了国家利益”,与有关方面就“政治过渡展开合作”。
美国、欧盟、法国均承认瓦塔拉当选。法国总统萨科齐敦促巴博及其支持者“尊重科特迪瓦民众的意愿”。美国总统奥巴马说:“我祝贺瓦塔拉赢得总统选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国际组织也宣布承认瓦塔拉是当选总统。
军方表示效忠巴博
2010年12月4日,时任总统巴博在总统府举行宣誓仪式时说,这几天他注意到了非常严重的干涉科特迪瓦内政的情况。
科特迪瓦军队总司令芒古率高级官员对巴博表示祝贺。芒古表示,军队首领们宣誓效忠,并重申他们已经准备好执行总统交付的任何使命。但仍掌控科特迪瓦北部大部分地区的反对派武装表示,他们不认可巴博的连任,并相信瓦塔拉才是科特迪瓦的合法领导人。
宪法委员会主席恩德尔说,鉴于瓦塔拉阵营有“阻止投票(给巴博)”和“武力威胁”等行为,宪法委员会废除了7个北部地区的计票结果。
南非前总统前往调停
12月4日,一些民众在街道上燃烧轮胎、游行示威,支持瓦塔拉当选。人们担心,选举纠纷演变成两名候选人支持者间的暴力冲突。南非前总统姆贝基赶到科特迪瓦,代表非洲联盟调停政治危机。
就在独立选举委员会公布计票结果前,科特迪瓦军警在瓦塔拉团队一间办公室内开枪打死4人。这起枪击事件发生数小时后,巴博的竞选办公室遭受袭击,致使两人受伤。
科特迪瓦军方发言人此前宣布,“科特迪瓦海陆空边界从2日20时(北京时间3日4时)起关闭,禁止所有人和货物往来。”
军方随后又宣布,“立即切断所有外国媒体在科特迪瓦的传播信号”,以阻止其对选举的报道。
重新陷入内战
科特迪瓦意为“象牙海岸”,曾是法国殖民地,位于非洲西部。面积3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800多万。
2002年9月,科特迪瓦爆发内战,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形成南北割据的局面,国家从此一蹶不振。为最终结束长达8年的政治危机,科特迪瓦决定举行总统选举。在2010年10月31日的第一轮投票中,没有候选人得票过半数,巴博和瓦塔拉作为得票领先者参加第二轮选举。
看似荒诞的两位“总统”,实际上折射出内战裂痕至今仍难以弥合。投票结果被取消的7个地区正是反对党领导人瓦塔拉获得广泛支持以及反政府武装盘踞的根据地。此举导致瓦塔拉损失近10%的票数,瓦塔拉当然不肯束手就范。双方可谓势均力敌,背后也都有武装力量支持。随着危机不断加深,科特迪瓦重新陷入内战的深渊。
2011年3月4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声明,强烈要求巴博立即下台,“指挥或参与袭击平民的军政官员要对其行为负责”。
巴博和瓦塔拉阵营相互指责对方武装人员劫掠平民。 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指认两派武装实施报复性杀戮。
自科特迪瓦选后危机以来,非盟一直未放弃寻求和平解决科政治僵局的努力。2011年3月10日,非盟调解科特迪瓦危机高级委员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闭门会议,商讨解决科特迪瓦政治危机之道。该委员会再次确认瓦塔拉在2010年12月31日的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获胜,并要求瓦塔拉成立一个广泛的权力分享联合政府,让巴博体面下台。然而,巴博阵营拒绝了这一提议,该阵营发言人唐·梅洛表示,非盟高级委员会的建议就是成立权力分享政府,但巴博阵营根本无法接受。
2011年3月23日,尼日利亚总统乔纳森在首都阿布贾出席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第三十九次首脑峰会时表示,科特迪瓦政局不稳严重威胁西非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并敦促联合国采取更加果断的行动以结束科特迪瓦的政治危机。
2011年3月17日,瓦塔拉组建“科特迪瓦共和军”。28日开始分东、西、中三路向南进攻,据信夺取中西部城镇达洛亚、重镇迪埃奎以及东部城镇邦杜库。
迫于军事压力,巴博3月29日呼吁瓦塔拉阵营立即停火,称愿意与其对话。但停火要求被拒绝。瓦塔拉阵营指责巴博的停火请求意在“转移注意力”,称所有和平解决方案已“用尽”。 而巴博阵营发言人唐·梅洛29日则说,巴博不放弃“抵抗的合法权利”。
支持科特迪瓦前总理阿拉萨内·瓦塔拉的武装于2011年3月30日占领科特迪瓦政治首都亚穆苏克罗。瓦塔拉阵营要求洛朗·巴博“数小时内和平放弃权力”,威胁继续向南进攻巴博阵营根据地、经济首都阿比让。
瓦塔拉阵营武装发言人莱昂·阿拉30日宣布:“‘共和军’控制了亚穆苏克罗。”
不过,巴博阵营人士告诉《东方新闻周刊》记者,双方在亚穆苏克罗城内发生激战。
“对话和停火的时间已过去……(巴博)有数小时和平放弃权力的时间,否则我们将向阿比让进发,”瓦塔拉“内阁总理”纪尧姆·索罗30日说,“到时候,他面临的状况将更复杂。”
联合国统计,自2010年总统选举后,科特迪瓦至少有462人因暴力冲突丧生,大约100万人流离失所。
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红十字会女发言人克里米萨斯(Dorothea Krimitsas)说:“星期二(3月29日)在迪埃奎至少有800人被打死。”她说,这个死亡人数的消息是3月31日与4月1日赶赴战斗现场的红十字会代表所收集的。
3月30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15个成员国就1975号决议表决,全票通过这一决议。决议“强烈谴责科特迪瓦暴力升级”,敦促科特迪瓦各政治团体“尊重民众意愿和选举结果”。 决议要求巴博“立即下台”,决定限制巴博夫妇及巴博的3个主要助手出行,冻结他们的资产。
联合国安理会要求科特迪瓦立即停止暴力,决定采取“任何必要措施保护受暴力威胁的平民……阻止(武装人员)使用重型武器”。
当地时间3月31日,科特迪瓦前总理瓦塔拉的武装“科特迪瓦共和军”开始攻打经济首都阿比让,在阿比让附近与支持前总统巴博的武装人员发生激战。联合国驻科特迪瓦行动团说,截至3月31日下午,总计5万常规部队士兵弃械投降。 “科特迪瓦共和军”持续4天攻打巴博“属地”,控制了全国80%的地区。在阿比让以外的大多数地区,“科特迪瓦共和军”或完全没有遭遇抵抗,或遭遇零星抵抗,推进顺利,即便在巴博的家乡,“科特迪瓦共和军”顺利攻破巴博的豪宅,进入到他的卧室,并控制科特迪瓦国家电视台。
科特迪瓦武装部队陆军司令菲利普·曼戈宣布投降。原先效忠于巴博的常规部队已基本放弃抵抗,仍死守阿比让的是科特迪瓦最精锐的共和国卫队和特种部队。
联合国驻科特迪瓦维和部队和法国驻科特迪瓦的“独角兽”部队4月4日在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配合科特迪瓦前总理瓦塔拉的武装,对总统府、巴博官邸及阿班和阿库埃多两个巴博阵营的重要军营发起进攻。《东方新闻周刊》记者在位于阿比让南部的马格里区也听到密集而猛烈的炮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4月4日发表声明说,联合国行动是“出于自卫和保护平民”的目的。
约4000名瓦塔拉武装成员4日抵达阿比让,与此前在阿比让与巴博武装交火的5000名士兵汇合。
同一天,法国总统府发表公报称,法国部队应联合国要求,参加了联合国驻科特迪瓦行动团的军事行动,以解除巴博部队的重型武器。
阿比让当地时间4月5日晚上11时,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的武装已经停止抵抗,巴博正在就交权问题与瓦塔拉阵营进行谈判。
巴博方面的发言人唐·梅洛称:巴博阵营的谈判条件包括同意瓦塔拉的总统地位,同时要求确保巴博阵营及其家属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一个国家的命运被外国像扑克牌一样玩弄”,巴博5号在接受法国电视台采访时这样形容当前局势,尽管有媒体称,巴博的总统官邸已经被瓦塔拉的武装控制,但他又拒绝承认前总理瓦塔拉为当选总统。
6日,由联合国和法国主导的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交权的谈判由于巴博坚持不肯让出总统权力而破裂。在联合国、法国未能通过谈判促使巴博宣布投降并放弃权力后,支持瓦塔拉的武装6日上午对巴博在阿比让的官邸发起“最后攻击”,巴博在军事上已经没有任何还击之力。
巴博投降 内战结束
4月11日,法国特种部队在总统官邸抓捕巴博,把他交给反对派领导人。法军坦克先前攻入总统官邸。巴博的另一名顾问贝尔纳德·乌丹说,如果没有法国部队帮忙,巴博不可能被抓。
联合国发言人法尔汉·哈克说:“联合国驻科特迪瓦行动团确认,前总统洛朗·巴博已向瓦塔拉武装投降,现阶段由他们拘押。”
随后巴博和家人被送去高尔夫酒店。守在高尔夫酒店的官员打算让巴博签署一份正式将总统权力移交给瓦塔拉的文件。
巴博被捕几个小时后,瓦塔拉控制的TCI电视台播放巴博的一段讲话:“我们要放下武器……这场危机应该尽快结束,以便让这个国家生活得以恢复(正常)。”
瓦塔拉11日当天发表简短讲话,强调“我们的国家翻过了历史的痛苦一页”,呼吁所有人“避免采取报复或暴力行动”。
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阿兰·勒罗伊证实,巴博和妻子受联合国警察保护,“联合国宪兵现在确保巴博和他妻子的安全……联合国宪兵将陪伴巴博,即便他离开阿比让”。
瓦塔拉承诺,会采取一切措施保障巴博人身安全。
由瓦塔拉委派的科特迪瓦常驻联合国代表优素福·邦巴说,巴博将接受法庭审理。瓦塔拉11日还说,巴博将接受司法审判。一个“真相和解委员会”即将成立,以调查冲突中两派势力涉嫌杀害平民的相关指责。
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路易斯·莫雷诺·奥坎波已经展开一项初步调查,以搞清科特迪瓦冲突中是否有人犯下战争罪和反人类罪。
在经过数月的政治暴力后,作为国际社会承认的大选获胜的科特迪瓦总统阿拉萨内·瓦塔拉于5月6日在位于阿比让的总统府宣誓就任总统。
科特迪瓦面临重建难题
有分析人士认为,巴博失败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首先,瓦塔拉团结了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联合了很多盟友。他任命原北方反对派武装领导人和原巴博政府总理索罗为其政府总理兼国防部长。索罗利用自己在原反对派武装中的地位,组建了支持瓦塔拉的“科特迪瓦共和军”,对巴博武装实施打击。
其次,联合国驻科维和部队和法国驻军从4月4日开始直接对巴博阵营采取军事行动,对其据点实施空袭,大大削弱了巴博武装的战斗力。
再次,巴博顽固的态度使他失去了体面下台的最后机会。同时分析人士认为,瓦塔拉击败巴博后将挑起恢复秩序、重建国家的重担,在这方面他面临严峻挑战。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复经济活动,使民众生活正常化。
特别是在阿比让,民众已因战乱被困家中,面临严重的粮食、饮用水和药品短缺问题。该国银行也已关闭近两个月,许多民众已没现钱。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将会产生更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此前,对立阵营武装在阿比让交火的间隙,就有许多不法分子趁乱洗劫店铺和民宅。
而从长远看,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除了恢复治安和发展经济外,还必须努力实现全国和解。“科特迪瓦南北方分裂已经很多年了,必须加强社会凝聚力,使所有科特迪瓦民众能够相互接受,生活在一起。”一名当地观察家说。
法国曾经是科特迪瓦的殖民宗主国。这一特殊关系使瓦塔拉在国内遭受不小政治压力,他本人也多次澄清自己不是“外国的傀儡”。这一争论,在战斗结束后,势必还将持续。
(《东方新闻周刊》2011年5月9日创刊号) |